百科词条:医经原旨 (最后修订于2015/11/10 20:22:36)[共226字]
摘要:《医经原旨》为医经著作。六卷。清·薛雪撰注。刊于1754年。本书选录《内经》中的重要内容加以注释。以作者十分推崇张景岳,故主要参酌《类经》中的注释,也吸收了其它各家学说。书中共分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和疾病等类,共14篇。注文简要,但全书略于针灸的记述。现有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及石印本。《医经原旨》全文在线阅读:http://zhongyiguji.21tcm.com/124/yijingyuanzhi/index.shtml......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医经原旨》
《医经原旨》 医经著作。六卷。清·薛雪撰注。刊于1754年。本书选录《内经》中的重要内容加以注释。以作者十分推崇张景岳,故主要参酌《类经》中的注释,也吸收了其它各家学说。书中共分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和疾病等类,共14篇。注文简要,但全书略于针灸的记述。现有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及石印本。作者:
- 《医经原旨》
《医经原旨》 医经著作。六卷。清·薛雪撰注。刊于1754年。本书选录《内经》中的重要内容加以注释。以作者十分推崇张景岳,故主要参酌《类经》中的注释,也吸收了其它各家学说。书中共分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和疾病等类,共14篇。注文简要,但全书略于针灸的记述。现有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及石印本。作者:
- 《医经原旨》:绪言
为一,名曰《类经》,诚所谓“别裁伪体”者欤?惜乎疑信相半,未能去华存实。余则一眼觑破,既非圣经贤传,何妨割裂?于是鸡窗灯火,数更寒暑,彻底掀翻,重为删述,望闻问切之功备矣!然不敢创新立异,名之曰《医经原旨》,为医家必本之经,推原其大旨如此。至于针灸一法,另有专书,故略收一二,余多节去。其据文注释,皆广集诸家之说,约取张氏者为多,苟或义理未畅,间尝缀以愚见,冒昧之责,何所逃避?际此医风流弊之日,苟有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四]忘
人之善忘者,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下气有余,对上气不足而言,非谓下之真实也。心肺虚于上,营卫留于下,则神气不能相周,故为善忘,阳衰于上之兆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五疾病第十二]喘
(惊恐则神气散乱,肺藏气,故喘出于肺,心藏神,故淫气伤之。)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水起通于肾,跌仆伤于骨,故喘出焉。)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此结上文而言有病有不病者,因气有强弱不同也。)故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法也。(勇可察其有余,怯可察其不足,骨可以察肾,肉可以察脾,皮肤可以察肺,望而知其情,即善诊者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三]病变
内,当病为消中,善食易饥也。)厥成为巅疾,(厥,逆气也。气逆于上,则或为疼痛,或为眩仆,而成顶巅之疾也,一曰气逆则神乱,而病为巅狂。)久风为飧泄,(风从木化,久风不已,则脾土受伤,病为飧泄而下利清谷也。)脉风成为疠。(风寒客于血脉,久而不去,则肤肉败坏,其病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此举风热之邪,以见致病之概,其他变化百出,有不可以数计者,亦犹此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五疾病第十二]水疸
,脉小而寒者,不嗜食,谓之劳疸,以女劳得之也。)已食如饥者胃疸。(已食如饥者,是胃热也。善消谷食,故曰“胃疸”,肺小而涩者。不嗜食,言中寒也。所以治疸者,当知阴阳之辨。)面肿曰风。(风为阳邪,故面肿者曰“风”,阳受风气也。)足胫肿曰水。(水为阴邪,故足胫肿者曰“水”,阴受湿气也。)目黄者曰黄胆。(目者,宗脉之所聚也。诸经有热则上薰于目,故黄胆者其目必黄。)《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四]失守
此肾脏之失强也。)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筋虽主于肝,而维络关节,以立此身者,惟膝之筋为最,故膝为筋之府。筋惫若是,则诸经之失强也。)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髓充于骨,故骨为髓之府,髓空则骨弱无力,此肾之失强者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脏强则气强,故生;失强则气竭,故死。此不专言夫病者,人不至于是不止,可胜悼哉!)《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三]癫狂
之真脏脉也,全失中和,而无胃气,故死不治。)故又曰癫疾之脉,虚则可治,实则死。(虚则柔缓邪气微也,故生;实则弦急邪气盛也,故死。)人生而有病癫疾者,何得之?(言人之初生者,未犯邪气,即有癫疾也。)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惊则气乱而逆,故气上不下,气乱则精亦随之,故精气并及于胎,令子为癫痫疾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四]卧
瞑者,盖以邪客于脏则格拒卫气不得内归阴分耳。)治诸如何?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治诸者,统言也。先其脏腑者,欲辨阴阳之浅深也。诛其小过者,言此诸症虽非重大之疾,亦不可不除之也。然人之致此,各有所由,故于形志苦乐,尤所当察。盖苦者忧劳,多伤心肺之阳;乐者纵肆,多伤脾肾之阴。必有定见,然后可以治之。)《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三]痿
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至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为用,此所以当治阳明也。)治之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诸经之所溜为荣,所注为俞。补者所以致气,通者所以行气,上文云“独取阳明”,此复云“各补其荣而通其俞”,盖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之经而兼治之可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五疾病第十二]鼓胀
(,凝败之血也,子门闭塞,则血留止,其坚如石,故曰“石瘕”。月事不以时下,惟女子有之也,故可以导血之剂下之。,铺杯切。)肤胀、鼓胀亦可刺,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先泻其胀之血络,谓无论虚实,凡有血络之外见者,必先泻之,而后因虚实以调其经也。刺去其血络,即重明先泻之义,所言者凡六证,而独云肤胀、鼓胀者,盖兼五证而统言之,辞虽简而意则在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三]气味第七
出,正因其走骨也。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甘性柔缓,故其气弱小,不能至于上焦。味过于甘,则与谷气留于胃中,令人柔润而缓。久则甘从湿化,致生诸虫。虫动于胃,甘缓于中,心当矣。,闷也。甘入脾,脾主肉,故甘走肉。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四]死期
能起。(秋气将敛未敛,故有阴阳交合为病者,则或精或气,必有所伤,而致动止不利。盖阳胜阴,故立不能坐;阴胜阳,故坐不能起。)三阳独至,期在石水。(三阳独至,即二阳并至,阳亢阴竭之候也。阴竭在冬,本无生意,而孤阳遇水,终为扑灭,故期在水坚如石之时也。)三阴独至,期在盛水。(三阴独至,有阴无阳也。盛水者。正月雨水之候,孤阴难以独立,故遇阳盛之时则不能保其有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四疾病第九]病机
责肾之少。有者泻之,无者补之,虚者补之,盛者泻之,适其中外。疏其雍塞,令上下无碍,气血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是以方有治热以寒,寒之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热,热之而昏躁以生。此则气不疏通,雍而为是也,纪于水火,余气可知,故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令气通调,妙之道也。五胜,谓五行更胜也。先以五行,寒暑温凉湿、酸咸甘辛苦相胜为法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四疾病第十]虚实
,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如阳失阴而离者,非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非补火何以补随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此又阴阳邪正之离合也。知阴阳邪正之治,则阴阳和而生道得矣。)《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五疾病第十一]伤寒
椎下旁,膈关也。盖既取阳邪于上,仍当补阴于下,故曰“荣在”也。此节脏俞,皆不甚合,存其文。知其概可也,不必与针灸家尽合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此取脊椎之大法也,项上三椎者,乃项骨三节,非脊椎也。三椎之下陷者中,方是第一节,穴名大椎。由此而下数之,则诸椎循次可得矣。)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此以面部之色,察腹中之病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三]痹
经筋为病而总言之也。阳急、阴急,指足太阳、少阴为言,皆为背病;阳急在外则反张而折,阴急在内则俯不能伸也。)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筋痹之病,属寒者多,故以上皆言治在燔针劫刺;然有因于热者,治当远热,无用燔针,验在筋之急与纵耳。)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此申言口眼歪僻之证,必系足阳明、手太阳之筋病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五疾病第十一]风
见可及。故人以鬼神为疑,不知迹似鬼神,而实非鬼神之所为也。)其祝而已者,巫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祝者,巫咒之属,即祝由也。胜者,凡百病五行之道,必有所以胜之者。然必先知其病所从生之由,而后以胜法胜之,则可移精变气,祛其邪矣。病有药石所不及,非此不可者,惟先巫知之,故可祝而已也。然则先巫用祝之妙,正不在祝,其机在胜之而已。祝、咒同。)《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三]伏梁
不易也。)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尺脉数甚,阴邪有余,而水不足也。筋急而见,筋脉拘急而形色外见也。筋者肝之合,阴气不足则肝失所养,故筋急而见。)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疹筋者,病在筋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故尺脉数甚则候当在腹。腹者,太阴、阳明之所布,今其肝邪外见而腹为胀急,乃木贼伤脾之病也。若其色见白黑,则阳气内亏,病为尤甚。)《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四]涕泪
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盲。(一水,目之精也。五火,即五脏之厥阳并于上者也。,当作视。)是以气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天之阳气为风,人之阳气为火,风中于目,则火气内燔而水不能守,故泣出也。)有以比之,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火疾风生,阳之极也。阳极则阴生承之,乃能致雨。人同天地之气,故风热在目而泣自出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一]阴阳第二
自明,故天体虽阳而实包藏阴德,较乎日之纯阳者似为有间,故肺曰“牝脏”,为阳中之阴。若阴中又分阴阳,则肾属人之水,故曰“牝脏”,阴中之阴也;肝属人之木,木火同气,故曰“牡脏”,阴中之阳也;脾属人之土,其体象地,故曰“牝藏”,为阴中之至阴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雌雄,即牝牡之谓。输应,转输相应也。此总结上文以人应天之义。)《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四疾病第九]阴阳
肾皆为阴也,发明三阴为病之义不及心、肝二脏者,盖心为君主,邪不可伤,伤则死矣;肝为将军之官,本气多强,亦不详言其病也。惟肾为藏精之本,肺为藏气之本,脾为水谷之本,水病则及肺,金病则及脾,盗母气也;土病则败及诸脏,失化生之原也。凡犯三阴亏损者,皆在此“三本”耳。三本俱伤。鲜能免矣。)明引比类,从容以诊,是谓道也。(明引形证,皆量异同,以法诊之,是得之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一]脏象下第三
,而迓之使来也。)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菀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隧,道也。必明经脉之道路,而后能执持之也。其有寒热不和者,因其偏而导去之,脉道虽有菀陈,而血不结者,则其势而予治之。则,度也。予、与同。菀、郁同。)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约毕也。(凡刺之道,须明血气,故必知此二十五人之脉理而刺之,大约可以尽矣。)《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四]痈疽
。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夫顺与逆,岂特治身已哉!(五脏身有五部∶伏免一,腓二,背三,五脏之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是亦五逆之属也。凡事逆者坏,顺者治,故曰“夫顺与逆,岂特治身已哉”。应前文以重申之,亦可谓谆谆矣。着此书者,有心哉寓言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五疾病第十一]五气
久行伤筋,(行者之劳在筋也。)是谓“五劳所伤”。五脉应象∶肝脉弦,(弱而滑,端直以长,其应春。)心脉钩,(来盛去衰,外实内虚,故应夏。)脾脉代,(代,更代也。脾脉和,分王四季,如春当和而兼弦,夏当和而兼钩,秋当和而兼毛,冬当和而兼石,随时相代,故曰“代”,非中止之谓。)肺脉毛,(脉来浮虚,轻如毛羽,其应秋。)肾脉石,(沉坚如石,其应冬。)是谓“五脏之脉”。《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三]胎孕
也,小儿之阴气未至,故曰纯阳,原非阳气有余之谓,特稚阳耳。稚阳之阳,其阳几何?使阳本非实,而误认为火,则必用寒凉妄攻其热,阴既不足,又伐其阳,多致阴阳俱败,脾肾俱伤,又将何所藉赖而望其生乎?又曰“小儿无补肾法”,此何说耶?夫小儿之阴气未成,即肾虚也,或父母多欲而所禀水亏,亦肾虚也。阴既不足。而不知补之,阴绝则孤阳亦灭矣,何谓无可补耶?此义惟薛立斋独得之。)《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
- 《医经原旨》:[卷三]经络下第五
度而无病也。若其不足,则在上者为脑转,以脑空而运似旋转也;为耳鸣,以髓虚者精必衰,阴虚则耳鸣也;为胫酸,髓空无力也;为眩冒,忽不知人;为目无所见,怠惰安卧,皆以髓为精类,精衰则气去,而诸证以见矣。)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审守其输,谓审察其输穴,无犯其害,无盛盛,无虚虚也。顺者得复,逆者必败,戒夫!天时人事,皆宜慎而不可忽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二]脉色下第四
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生,生气也。言五脏所生之正色也。缟,素帛也。以缟裹五物者,谓外皆白净而五色隐然内见也。朱与红皆赤,朱言其深,红言其浅也。绀,青而含赤也。凡此皆五脏所生之正色,盖以气足于中,而后色荣于外者若此。前言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乃望其华以辨其色;此言色见以下,以别生死,乃见其色以求其华耳,似同而不同也,当并参之。绀,高暗切。)《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五疾病第十二]疟
而会遇早,故其发日近。此胜复盛衰之节,虽非疟症,而多变似疟,法亦同然。所谓“同”者,皆阴阳出入之理也。然同中自有不同,则曰“是疟”,曰“非疟”。是疟、非疟者,在有邪、无邪之辨耳。真疟有邪,由卫气之会以为止作;似疟无邪,由水火争胜以为盛衰。此则一责在表,一责在里,一治在邪,一治在正,勿谓法同而治亦同也。同与不同之间,即杀人、生人之歧也,学人于此,可不慎欤!)《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薛雪
薛雪 清代医家(1661-1750年)。字生白,号一瓢、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初习诗文,并与名医叶燮交往甚密,后因母病而专心攻医,遂精于医。与同邑叶桂齐名。二人不睦,其居之屋室取名“扫叶山庄”。著作甚丰,精于湿热症。尝著《医经原旨》、《湿热条辨》、《扫叶庄医案》、《温疟论》及《日讲杂记》等。其后代亦多名医。作者:
- (四)病因病机
,病有所并。《内经》只论及虚,但虚为损之渐,损为虚之积。因此,上述经旨亦能洞达虚损之病因病机。总之,《内经》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因七情、饮食、劳欲之失宜及外伤而致精气不足。 清·薛雪《医经原旨》:“夫人之虚损,有先天不足者,有后天不足者,先天者由于禀受。明·皇甫中《明医指掌》曰:“童儿之劳,得于母胎。上言提出,虚损之成有先天禀赋的因素。 宋&mi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四]饥
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则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胃气逆上而不能营运,即其寒也。脾胃热而胃脘寒,所以虽饥而不欲食。寒,亦作虚字训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三]肠
者,谓太过则坚而搏,不足则微而脱,皆胃气去而真脏见也。邪实正虚,势相悬绝,故死。滑因血盛,大以气充,血气未伤,故生。)肠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亦得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以脏期之者,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肺见丙丁死,脾见甲乙死,肾见戊己死。肠一症,即今之所谓痢疾也。自仲景而后,又谓之滞下,无有能治者,惟薛立斋独得其义,欲相资借,当读其书。)《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五疾病第十二]汗
于阳,夜行于阴,有常度也。今有热饮食者方入于胃,其气之留行未定,而汗辄外泄,出无方所,是不循胃气之道也。)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风为阳邪,有外热也。热食气悍,因内热也,热之所聚,则开发腠理,所以毛蒸理泄而卫气走之,故不循其常道也。)此气悍滑疾,见开而出,不得从其道,命曰“漏泄”。(此即热食之气也,出不由度,故曰“漏泄”。)《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四]瘰
而忽之。)决其生死,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瞳子者,骨之精也。赤脉下贯瞳子,以邪毒之陷,深贼阴分而然,死之征也,然脉见二三者,其气散而缓,脉聚为一者,其毒锐而专,此又死期迟速之有异也。又有诊寒热者,亦同此法。)《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四]经终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手厥阴心主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足厥阴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其下者,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故为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等病,又舌者,心之官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木,故甚则舌卷卵缩,而厥阴之气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手足六经,各分表里,是十二经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四]五逆
,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呕血,胸满引于背者,脏气连乎背也,脉见细小疾数,则真元大亏矣,故为四逆。)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上为咳呕,中为胀满,下为飧泄,三焦俱病,而脉至于绝者,有邪无正也,故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不及一时,谓不能周一日之时也。)工不察此者,是为逆治。(病不可治而强治之,非惟无益,适以资害,是谓逆治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四]惑
相得,故曰惑也。(精神虽统于心,而外用则在目,故目为心之使,心为神之舍;所以目见非常于外,则神魂眩惑于心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感,则精气亦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心所喜也,忽逢奇异,神则恶之。夫神有所恶,则志有不随,喜恶相感于卒然,故精气为乱;去之则神移,神移则复矣。)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间者,言其未甚也,亦足相迷,况其甚者,能无惑乎?)《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五疾病第十二]瘅
咽为之使。(谋虑在肝,无胆不断,故肝为中之将而取决于胆也。又足少阳之脉上挟咽,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是肝胆之脉,皆会于咽,故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数谋虑不决,则肝胆俱劳,劳则必虚,虚则气不固,故胆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胆募在肋,本经之日月也。胆俞在背,足太阳之穴也。并前阳陵泉者,共六穴,皆可治之。)《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四疾病第十]时令
也。)五果为助,(助其养也。)五畜为益,(益精血也。)五菜为充。(实脏腑也。)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气味和合可以补阴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此总结上文五脏之气,四时之用各有所利,然变出不常,则四时、五脏因病而药,其气味当随宜配合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一]摄生第一
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阳胜之为病也。养生者慎之。)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能顺阴阳之性,则能浮沉于生长之门矣。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则圣人之能事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五疾病第十二]津液
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之为水胀也。三焦为决渎之官,膀胱为津液之府,气不化则水不行,所以三焦不能泻,膀胱不能渗,而肿胀之病所由作。故治此者,当以气化为主。试观水潦为灾,使非太阳照临,则阴凝终不能散,泥泞终不能干。能知此义,则知阴阳气化之道矣。)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阴阳和则五液皆精而充实于内,阴阳不和则五精皆液而流溢于外,此其所谓逆顺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三]五变
也,故可以起,起言愈也∶如逢衰克,则时之下也,病当危殆矣。)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通,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虽非衰克陷下之时,时年有所冲则气有所通,其病亦因而起。此非上节之所谓起也,如水火相冲,火当畏水,金木相冲,木当畏金,然火胜则水亦病,木胜则金亦病,故有以金形之人而反病于丁壬年者,有以木形之人而反病于甲巳年者,是谓因形生病,五变之纪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五疾病第十一]情志
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忧愁恐惧则伤心”,“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主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设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宛然从物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安,邪亦安从而奈我哉!《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三]痹疝
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盖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总诸阴之会;故诸疝之在小腹者,无不由任脉为之原而诸经为之派耳,云七疝者,乃总诸疝为言,不过六七耳。后世俗工所立谬名,又独以厥阴经为言者,皆未当也,大都此症寒则多痛,热则多纵,湿则多肿坠,虚者亦然,若重在血分者不移,在气分者多动,分察六者于诸经,各因其多少虚实而兼治之,自无不效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三]血枯
反有如冰炭。夫枯者,枯竭之谓,血虚之极也。膈者,阻隔之谓,血本不虚,而或气,或寒,或积,有所逆也。膈者,病发于暂,其证则或痛或实,通之则血行而愈,可攻者也,枯者,其来也渐,冲在内竭,其症无形,必不可通者也。今人每用四物加桃仁、红花,甚至硝、朴、棱、莪之类,无所不至,夫血既枯矣,只当补养阴气,使其血充则勿招自至,奚俟通也?若勉强逼之,则枯者愈枯,不危何待?)《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五疾病第十二]咳
则气不化水,终无济于阴也,至若因于火者宜清,因于湿者宜利,因痰者降其痰,因气者理其气,虽方书条目极多,病本惟风寒、劳损而已,风寒者责在阳实,劳损者责在阴虚,此咳证之纲领。其他治标之法,亦不过随其所见之证,而兼以调之则可,原非求本之法也,至于老人之久嗽者,元气既虚,本难全愈,多宜温养脾肺,或兼治标,但保其不致羸困则善矣;若求奇效而必欲攻之,则非计之得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四]梦
至其变幻之多,五行之化,本自无穷,而梦造于心,其原则一。盖心为君主之官,神之舍也。神动于心则五脏之神皆应之,故心之所至即神也,神之所至即心也。第心帅乎神而梦者,因情有所着,心之障也;神帅乎心而梦者,能先兆于无形,神之灵也。夫人心之灵无所不至,故梦象之奇亦无所不见,诚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惟圣人能御物以心,摄心以性,则心同造化,五形安得而役之?故至人无梦也。)《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三]标本第六
治其本,病发之气不足,则必受他脏他气之侮而因标以传本,故心先治其标,盖亦治所从生也。)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间者,言病之浅。甚者,言病之重也。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盖治不精专,为法之大忌,故当加意以调之也。又病轻者,邪气与元气互为出入,故曰“并行”;病甚者,邪专王而肆虐,故曰“独行”。间,去声。)《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医经原旨》:[卷五疾病第十二]寒热
,习以为常,全不知脉,欲济其危,胡可得也?遍考并无三关名目,惟经脉有察手鱼之色者,若乎近之。然乃概言诊法,亦非独为小儿也。则三关之说,特后世之异端,不足凭也。故凡欲诊小儿者,在必察气口之脉,面部之色,呼吸之声,或兼察手鱼亦可也。且小儿之脉;原非大方之比,不必多歧,但求于大、小、缓、急、虚、实六者之间,可以尽之。诊得其真,取如反掌,既明且易,岂不愈于彼哉!)《医经原旨》清薛雪公元1644-1911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