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咽喉脉证通论》
《咽喉脉证通论》 喉科著作。一卷。撰人未详。成书于1278年。清·许梿校订。刊于1825年。本书总论咽喉诸证的诊断要领和治疗大法。并记述了锁喉、重舌、气痛、乳蛾等18种咽喉病证的诊治、用药及丸散验方。作者认为喉症多属火毒上升,立法以降气泻火为主。本书后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现存十多种清刻本,
-
《咽喉脉证通论》
《咽喉脉证通论》 喉科著作。一卷。撰人未详。成书于1278年。清·许梿校订。刊于1825年。本书总论咽喉诸证的诊断要领和治疗大法。并记述了锁喉、重舌、气痛、乳蛾等18种咽喉病证的诊治、用药及丸散验方。作者认为喉症多属火毒上升,立法以降气泻火为主。本书后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现存十多种清刻本,
-
全天咽喉pH检测在诊断反流性咽喉部疾病中的作用
2008年04月29日《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年42卷11期-834-838页医学空间(MEDcyber.com)4月29日消息,该项研究目的是探讨24h咽喉pH检测在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选取2006年8月至10月于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由同一医师诊断可疑有反流性咽喉炎患者
-
糖尿病致咽喉肌麻痹2例
蛋白质非酶糖化增加)和微血管损害仍是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主要病因和致病因素。且神经营养障碍也是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致病因素[1]。本文病例病因考虑是椎动脉发出的供应脑干疑核中上部的小分支栓塞,因治疗及时,由侧支循环代偿或再通,症状很快恢复;因病灶极小,故脑MRI漏检。本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1)延髓梗
-
咽喉壅塞
咽喉壅塞 证名。指邪客肺气,宣肃不利,咽喉壅塞难通的病证。见于多种咽喉疾病。作者:
-
咽喉口齿科
咽喉口齿科 即喉科。宋代太医局医学有口齿兼咽喉科。详该条。作者:
-
咽喉
咽喉闭塞不能言,幸有硼砂可保安,捣和盐梅如枣大,口中噙化即时宽。作者:孙思邈
-
咽喉科
咽喉科 古代医学科目名。又名喉科、喉咙科、咽喉口齿科。唐代,咽喉科的内容归入耳目口齿科中,宋代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始将咽喉独立作为一科,当时医学分十三科。在此前后,咽喉都与口齿并为口齿咽喉科。元、明时期医学分十三科,咽喉科独成一科。参见十三科条。作者:
-
咽喉感觉异常的咽部涂布疗法
取位:患部操作方法:桂花鱼头2个、白芥子60克,将桂花鱼头焙干,和白芥子共研膝细末,用香油调和,涂抹咽喉处,或用细末吹咽喉中。每天2-3次。作者:
-
咽喉
咽喉 人体部位名。 ①单指口咽部。《灵枢·忧恚无言》:“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②咽和喉的总称。《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作者:
-
咽喉肿痛
咽喉肿痛 病证名。为多种咽喉疾病的主要症状。症见喉关或内或外、肿胀疼痛,甚则影响饮食吞咽。多因火热上冲所致。虚火上炎者宜滋阴降火,方选知柏地黄汤等,实火上冲者宜泻火解毒,方用六神丸、黄连解毒汤加减等。详参各咽喉疾病条。作者:
-
咽喉生疮
咽喉生疮 病名。指疮痈生于咽喉、咽喉红肿疼痛、饮食难下的疾病。多因虚火上炎所致,亦有实热攻冲而成者,前者宜养阴益气和血、方选益胃汤合四物汤加竹沥。后者宜疏散邪热为主,方选银翘散。作者:
-
《咽喉经验秘传》
《咽喉经验秘传》 喉科著作。二册。不分卷。撰人佚名。清·程永培校刊。上册为咽喉总论、诊法、治法、喉症用药细条、喉症图形、针药秘传;下册为喉科各科病证的治疗方药。书中除列述咽喉病证的辨证和治疗外,对某些舌、牙病证也作了介绍。现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作者:
-
鼻口咽喉正中矢状面
图片相关说明:鼻、口、咽喉正中矢状面作者:
-
《咽喉经验秘传》
《咽喉经验秘传》 喉科著作。二册。不分卷。撰人佚名。清·程永培校刊。上册为咽喉总论、诊法、治法、喉症用药细条、喉症图形、针药秘传;下册为喉科各科病证的治疗方药。书中除列述咽喉病证的辨证和治疗外,对某些舌、牙病证也作了介绍。现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作者:
-
伤寒咽喉痛
伤寒咽喉痛 病证名。系指伤寒过经不愈、邪毒上薰咽喉以致喉痛不利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七:“伤寒病过经而不愈,脉反沉迟,手足厥逆者,此为下部脉不至,阴阳隔绝,邪客于足少阴之络,毒气上薰,故咽喉不利,或痛而生疮。”若其人恶寒,发热汗不出,脉浮紧者,可选用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加减。作者:
-
第三篇 咽喉疾病--第六章 咽疾病--第一节 急性咽炎
用1:5000呋喃西林液或复方硼砂液漱口,杜来芬、洗必太、薄荷片或含碘片含化,或抗生素加激素雾化吸入。 (四)中医中药治疗: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者可用麻黄汤内服。发热重,恶寒轻者则有银翘散内服,亦可用牛黄解毒丸、解毒消炎丸、六神丸内服。局部可用冰硼散或锡类散吹入咽中。针刺颊车,合谷,少商或
-
咽喉科概述
会厌上缘为界限,可分为口咽、鼻咽、喉咽三部分。口咽是位于软腭平面以下和会厌上缘平面以上的咽腔,鼻咽是位于中颅的底部,鼻腔后方及软腭之上,喉咽的上界为会厌上缘平面,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中医咽喉的概念咽喉是司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器官,上连口腔,下通肺胃,又是经脉循行的要冲。咽位置在后,接于食道,
-
自拟银玄清咽茶泡服治疗慢性咽喉疾病疗效观察
桃体滤泡增生3例,喉头息肉切除后遗症1例。病程3个月~1年半,所有病例均有干咳,声嘶,咽喉干燥,轻微咳嗽,咽喉处粘堵感,咽喉充血,舌质红,苔薄微黄,脉弦滑或浮缓。其中8例失音。 1.2治疗方法(1)方药组成:玄参4g,金银花3g,桔梗3g,青果4g,胖大海3g,生地4g,麦冬4g。(2)用法:上药
-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精
与阴阳五行学说3.1耳鼻咽喉口腔与阴阳学说3.2耳鼻咽喉口腔与五行学说第4章耳鼻咽喉口腔解剖与生理概述4.1耳的解剖与生理4.2鼻的解剖与生理4.3咽喉的解剖与生理4.4口腔的解剖及生理第5章耳鼻咽喉口与脏腑经络相关学说5.1耳鼻咽喉口与脏腑相关学说5.2耳鼻咽喉口与经络的关系5.3耳鼻咽喉口的生
-
眼咽远端型肌病一家系的咽喉功能观察以及骨骼肌病理特点
(北京)为了报道1个眼咽远端型肌病家系的病理和电生理改变特点,分析其吞咽功能障碍的变化规律。研究者先证者为24岁女性,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眼外肌麻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及四肢远端无力和萎缩2年。肌酸激酶轻度升高.家族同代人中还有5例在20~30岁出现类似症状。对先证者进行纤维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和肌电图
-
利咽雾化剂治疗急性咽喉炎518例
369例),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3讨论咽部位于呼吸道与消化道的交汇处,喉为上呼吸道的上端,极易受各种有害气体、粉尘等刺激,再加上机械的、物理的因素,咽喉炎发病率较高,尤以冬、春两季为甚。病人均诉咽喉疼痛、咽干、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等。利咽雾化剂是我院长期临床实践中治疗急性咽喉炎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方,
-
针刺“咽喉点”治疗急性咽痛
诊。主诉:咽喉剧痛,发热,全身不适2天。症见头痛,胃纳差,口渴便秘。检查:体温39.4℃,扁桃体红肿,隐窝处有黄白色渗出物,吞咽困难,舌红,苔黄腻,脉洪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6.5×109/L,中性90%。诊断:急性扁桃体炎。按上法治疗1次后,患者即感全身轻松,扁桃体肿及咽喉疼痛
-
咽喉科概述
、鼻咽、喉咽三部分。口咽是位于软腭平面以下和会厌上缘平面以上的咽腔,鼻咽是位于中颅窝的底部,鼻腔后方及软腭之上,喉咽的上界为会厌上缘平面,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但在临床上一般所说的咽部,单指口咽部,而喉部是指喉咽部。中医认为咽喉是司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器官,上连口腔,下通肺胃,又是经脉循行的要
-
咽喉有痰,说不出话
咽喉有痰,说不出话.3个星期前上火扁桃体发炎,导致咳嗽,吃药挂盐水.咳嗽久了就有痰,为白色,吃了药咳嗽减轻,偶尔吃饭或睡觉,还会咳嗽下.但是喉咙一直有痰的感觉,咽下去好像有异物,开口说话总是有一层膜,发不出声音.之后看医生说是咽喉炎,继续吃药到现在,但是一直没什么效果.每次说话都要清口,很难受.舌头
-
咽喉肿痛的气雾吸入疗法
方法一取位:咽喉部操作方法:用玄参20克、大青叶15克、牛蒡子10克、金银花15克、桔梗6克、甘草6克、薄荷9克,用壶式、杯式或瓶式雾化法,将气雾吸入。每天2-3次。方法二取位:咽喉部操作方法:用氯霉素或其他抗生素,用医疗器械气化吸入。每天2次。作者:
-
复旦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学试题(博士)2004年
复旦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学试题(博士)2004年耳鼻咽喉科学(6选5)1.耳硬化症的诊断。2.内耳的感音过程。3.声门上喉癌的治疗原则。4.颈清扫的适应症和处理原则。5.变应性鼻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6.鼻内窥镜的临床应用及延伸应用,可能的并发症及处理。作者:
-
妊娠咽喉痛
妊娠咽喉痛 病证名。见《胎产心法》。多因孕妇阴虚火旺,或感受时邪,火热随胎气上攻,发为咽喉痛。治宜降火驱邪。方用东垣凉膈散(薄荷、黄芩、黄连、栀子、连翘、桔梗、甘草)。作者:
-
咽喉炎可能诱发颈椎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娄思权教授说:“在骨科门诊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因为咽喉炎引起的颈椎病患者,通常,这种现象更多见于儿童咽喉炎患者。”娄思权分析,咽喉与颈椎相邻,两者之间的淋巴循环关系密切,咽喉一旦发炎,细菌、病毒等致病物质,可以沿着淋巴通道传播到颈部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韧带,使这些组织痉挛、收缩
-
清喉利咽汤加减治疗急性咽喉炎
9/L,N0.78,L0.20,E0.02。体瘦,平素常有痰粘于咽喉史。刻诊:干咳,咽干,口不渴,吞咽疼痛,声音嘶哑。悬壅垂轻度肿大,舌质红、苔腻,脉滑数。证属瘀热壅喉,痰饮内阻。治以清热化痰,滋阴润肺化痰。方用:桔梗20g、胖大海15g、麦冬12g、黄芩10g、川贝10g、茯苓10g、法夏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