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

目录

1 拼音

zhōng tíng

2 英文参考

Zhōngtíng CV16[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tí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1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1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中庭:1.经穴名;2.推拿穴位名。

4 经穴名·中庭

穴位中庭
汉语拼音Zhongting
罗马拼音Chungting
美国英译名Middle Courtyard
各国代号中国CV16
日本16
法国莫兰特氏VC16
富耶氏VC16
德国KG16
英国Cv16
美国Co16

中庭为经穴名(Zhōngtíng CV16)[1]。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1]。中即中间,庭即庭院,此穴在玉堂和膻中之下,犹如宫殿前庭院之中,故名中庭[1]。中庭穴主要用于心胸和脾胃疾患等:如胸胁支满,心绞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噎膈,饮食不下,呕吐,呃逆,心痛,小儿吐乳,咽痛,梅核气,食管炎,食管狭窄,贲门痉挛等。

4.1 中庭穴的别名

龙颔(《千金翼方》)。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4.3 穴名解

中即中间,庭即庭院,此穴在玉堂和膻中之下,犹如宫殿前庭院之中,故名中庭[1]

中即中间,庭为庭院。天子布政之宫为明堂,明堂之中为中庭。堂下亦为庭。道经则以心田为中庭。《黄庭内景经》注:“三田者,上天田,中心田,下丹田。上庭受精气于下,中庭受精气于上,下庭受精气于中。”穴在蔽骨之上凹隙处。蔽骨犹屏门,胸部为庭院,包络为宫城正室,心主居之。本穴两旁为足少阴之步廊穴,犹主室之旁,房廊相对也。如此者,则形成空庭院落。盖古人所譬,心为主人,则胸廓犹其庭院,再进则升堂入室矣。故喻本穴为中庭。[2]

4.4 所属部位

[3]

4.5 中庭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中庭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4]

中庭穴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五肋间隙[5]

中庭穴位于胸部,剑胸结合中点处,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5]

中庭穴在任脉的位置

中庭穴在胸部的位置

中庭穴在胸部的位置

中庭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

中庭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

4.6 中庭穴的取法

在膻中穴下1.6寸,胸骨中线上,仰卧取穴,当胸骨体下缘处。

中庭穴位于胸部,剑胸结合中点处,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5]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中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在胸部,由锁骨往下数第5肋间,平第5肋间,当前正中线上即是中庭穴[7]

4.7 中庭穴穴位解剖

中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肋辐状韧带和肋剑突韧带、胸剑结合部。布有第六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肋辐状韧带和肋剑突韧带→剑胸结合部[7]

皮肤→皮下组织→胸剑结合[8]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6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第6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8]

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8]

4.8 中庭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庭穴具有宽胸消胀、降逆止呕的功效。

中庭穴有理气宽胸、降逆止呕的作用[8]

中庭穴有宽胸消胀、降逆止呕之功,其所治症,为喘嗽、支满、呕逆、噎膈等症。俱属胸廓不舒,神情烦闷之类。以中医理论揆之,凡属内因自乱,而非外邪干扰者,本经膈上诸穴均可采用。用以安内,非以攘外也。中庭之穴,仅是本经入神识门庭之初步,命名之义,可审思之。[8]

4.9 中庭穴主治病证

中庭穴主要用于心胸和脾胃疾患等:如胸胁支满,心绞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噎膈,饮食不下,呕吐,呃逆,心痛,小儿吐乳,咽痛,梅核气,食管炎,食管狭窄,贲门痉挛等。

中庭穴主要用于心胸和脾胃疾患等:如胸胁支满、心绞痛、急慢性胃炎、噎膈、饮食不下、呕吐、呃逆等[8]

中庭穴主治胸胁胀满,呕吐,呃逆,噎膈,以及心绞痛等[8]

中庭穴主治胸胁胀满、心痛、呕吐、小儿吐乳[8]

中庭穴主治胸胁胀满,心痛;噎膈,呃逆,呕吐,小儿吐乳;咽痛,梅核气[8]

胸肋支满,噎嗝,呕吐,小儿吐乳。食管炎,食管狭窄,贲门痉挛。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沿皮刺0.3~0.5寸[8][8]

平刺0.3~0.5寸[8][8],局部酸胀[8]

4.10.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4.11 中庭穴的配伍

中庭穴配支沟治胸胁胀满[8]

中庭穴配俞府、意舍治呕吐[8]

中庭穴配大陵、承浆治小儿吐乳[8]

中庭配中府,有宽胸利膈,行气消积作用,主治噎膈,停食,食反,胸闷。

中庭配俞府,意舍,有降气化食的作用,主治呕吐,食不化。

中庭配中府,治膈寒呕逆[8]

中庭配俞府、内关、意舍,治呕吐[8]

4.12 特效按摩

由上向下推中庭穴100次,可治疗胸腹胀满、呕吐、噎嗝等胃气上逆病症[8]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胸胁支满,膈塞饮食不下,呕吐食复出,中庭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中庭、中府主膈寒,食不下,呕吐还出。

《太平圣惠方》:小儿呕吐奶汁,灸中庭一穴一壮……炷如小麦大。

《针灸聚英》:主胸胁支满,噎塞,食饮不下,吐食出。小儿吐奶。

5 推拿穴位名·中庭

中庭为推拿穴位名[8]。《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中庭穴,在发际上边些。”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3.
  2.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5.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7.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81.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