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膂内俞

目录

1 拼音

zhōng lǚ nèi shù

2 英文参考

Back Muscle Shu

Zhonglushu[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hōnglǚshū BL29[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中膂内俞为经穴别名,即中膂俞穴[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中膂俞
汉语拼音zhonglüshu
罗马拼音Chunglushu
美国英译名Middle of Spine Locus
各国代号中国BL29
日本29
法国莫兰特氏V29
富耶氏V29
德国B29
英国B29
美国BI29

中膂俞为经穴名[1](Zhōnglǚshù[2]BL29)。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别名中膂(《黄帝内经灵枢·刺节》)、中膂内俞(《针灸甲乙经》)、脊内俞(《太平圣惠方》)、旋俞(《经穴汇解》)、中𦛗俞(《备急千金要方》)[3]。属足太阳膀胱经[3]。中即中间,膂即挟脊肌肉,俞即输注,此穴位约居人身之中部,是挟脊肌肉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中膂俞[3]。中膂俞主治腰骶、二阴等疾患:如腰骶疼痛,痓痉反折,胁痛腹胀,疝痛,赤白痢疾,肾虚消渴,腰脊痛,消渴,痢疾,泄泻,腰脊强痛,疝气,现代又多用中膂俞治疗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肠炎,糖尿病,腹泻,腰骶痛,及坐骨神经痛等。

4 中膂俞的别名

中膂(《黄帝内经灵枢·刺节》),中膂内俞(《针灸甲乙经》),脊内俞(《太平圣惠方》),旋俞(《经穴汇解》)、中𦛗俞(《备急千金要方》)。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

6 穴名解

中即中间,膂即挟脊肌肉,俞即输注,此穴位约居人身之中部,是挟脊肌肉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中膂俞[3]

中,有方位、中内之义。膂,意指脊椎两旁之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入循膂”,张介宾注:“夹脊两旁之肉曰膂。”膂,本作吕。《说文》:“吕,脊骨也。”中膂,人身中部之脊骨也。在此,中指人身的中部,膂指背脊。膂,指背脊夹骨两旁劲起之肉,本穴当其处,故以为名,有清利下焦之功。[4]

7 所属部位

臀部[5]

8 中膂内俞的定位

标准定位:中膂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5][5]

中膂俞位于骶区,横平第三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俯卧取穴[5]

中膂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中膂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中膂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中膂俞穴在臀部的位置(肌肉)

中膂俞穴在臀部的位置(骨骼)

9 中膂内俞的取法

俯卧位,平第三骶后,孔督脉旁1.5寸处取穴。

中膂俞位于骶区,横平第三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俯卧取穴[5]

俯卧位,于第3骶椎下正中,旁开1.5寸处取穴[6]

10 中膂内俞穴位解剖

中膂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髂骨翼骨膜。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臀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第三、四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臀大肌由臀下神经与其伴行的臀下动、静脉支配与营养。该肌以广泛的短腱起自髂后上棘到尾骨尖的部位,包括有臀后线以后的髂骨背面,骶骨下部和尾骨背面,两骨间的韧带,腰背筋膜,骶结节韧带,止于股骨体上的臀肌粗隆。肌肉与富有脂肪的皮下筋膜形成臀部凸隆的外形。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骶结节韧带[6]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下神经分支和臀上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第三、四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臀下动、静脉分支[7]

11 中膂内俞的功效与作用

中膂俞具有益肾温阳,调理下焦的功效。

中膂俞有调下焦,健腰膝的作用[7]

中膂俞位于骶部脊膂之中,故能治疗腰脊强痛[8]

中膂俞位于下焦,故可治疗肠病[8]

肾脏藏于膂肉之内,故本穴治肾虚、消渴、腰脊强痛、肠泄、赤白痢,以及肾病连及胁腹者,均可取此。以其有关于膂,而兼通于肾,由肾而及小肠也。小肠外围为水,水有关于肾,故能通之。[8]

12 中膂内俞主治病证

中膂俞主治腰骶、二阴等疾患:如腰骶疼痛,痓痉反折,胁痛腹胀,疝痛,赤白痢疾,肾虚消渴,腰脊痛,消渴,痢疾,泄泻,腰脊强痛,疝气,现代又多用中膂俞治疗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肠炎,糖尿病,腹泻,腰骶痛,及坐骨神经痛等。

中膂俞主治腰骶、二阴等疾患,如腰骶疼痛、痓痉反折、胁痛腹胀、疝痛、赤白痢疾、肾虚消渴等[8]

中膂俞穴主治腰脊痛、消渴、痢疾[8]

中膂俞穴主治泄泻,痢疾;腰脊强痛;疝气[8]

现代又多用中膂俞治疗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肠炎、糖尿病等[8]

中膂俞主治腹泻,痢疾,疝气,腰骶痛;及坐骨神经痛等[8]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8~1.2寸[8]

直刺1~1.5寸[8][8][8],局部有酸胀感[8]

注意:中膂俞针前排空小便,针刺宜缓慢,以免刺伤膀胱[8]

13.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8]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 中膂内俞的配伍

中膂俞配委中、昆仑,有舒筋骨,通经络,祛瘀血的作用,主治腰脊强痛,坐骨神经痛。

中膂俞配天枢、气海,有理气血,调肠腑的作用,主治腹胀,肠炎。

中膂俞配肾俞、关元、秩边、委中,治腰脊强痛[8]

中膂俞配肾俞、环跳、风市、委中,治坐骨神经痛[8]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不可以俯仰,中膂内俞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肠冷赤白痢。

《针灸大成》:主肾虚消渴。

《太平圣惠方》:理赤白痢,虚浊,汗出,腹胀胁痛。

《外台秘要》:腰痛不可以俯仰,寒热痉,反折,互引腹胀腋挛,背中怏怏引胁痛,内引心,从项始,数脊椎挟膂如痛,按之应手,灸立已。

16 中膂内俞研究进展

16.1 治疗痢疾

温针中膂俞,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266例,有较好疗效。

16.2 治疗勃起障碍

按虚实辨证施手法,深刺中膂俞、会阳,治疗75例,有较好疗效。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6.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1.
  4.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4.
  7.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0.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