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辛汤

目录

1 拼音

xiōng xīn tāng

2 概述

芎辛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八首。

3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方之芎辛汤

3.1 组成

生附子(去皮脐)、生乌头(去皮尖)、天南星、干姜、炙甘草、川芎、细辛各等分[1]

3.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3.3 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茶芽少许,水煎,食后服[1]

3.4 功能主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方之芎辛汤主治伤于风寒生冷及气虚痰厥,头痛如破,眩晕欲倒,呕吐不定[1]

4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方之芎辛汤

4.1 别名

大芎辛汤(《世医得效方》卷十)。

4.2 处方

生附子(去皮、脐)乌头(生,去皮、尖)天南星 干姜 细辛 川芎 甘草各等分

4.3 制法

上药为粗末。

4.4 功能主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方之芎辛汤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气虚痰厥,头痛如破,兼眩晕欲倒,呕吐不止。

4.5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加生姜5片、茶芽少许,水煎,食后服。

4.6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

5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方之芎辛汤

5.1 别名

大芎辛汤

5.2 组成

附子(生,去皮脐)、乌头(生,去皮尖)、天南星、干姜、甘草(炙)、川芎、细辛各等分。

5.3 制备方法

上药为散。

5.4 功效主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方之芎辛汤功在扶阳散寒。主治伤风寒生冷及气虚、痰厥,头痛如破,兼眩晕欲倒,呕吐不定;一切头疼、痰厥、饮厥、肾厥、气厥等证,偏正头疼难忍者。

5.5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2盏,加生姜5片,茶芽少许,煎7分,去滓,食后服。

5.6 用药禁忌

发热者不宜服。

5.7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真阳内虚,寒邪得以深入,元气不能外敷上奉,故厥逆而头痛眩晕焉。川乌、生附扶真阳以御寒,南星、细辛通关窍以豁痰,干姜温中散寒,生姜散寒快膈,川芎活经中之血,炙草缓中州之气,芽茶化热以清头目也。此扶阳散寒之剂,为阳虚寒厥痛晕之专方。

5.8 附注

大芎辛汤(《世医得效方》卷十)。本方方名,《医学正传》引作“芎辛散”。

6 《普济方》卷四十七引《十便良方》之芎辛汤

6.1 组成

川芎4两(米泔水浸3日,切,焙),细辛1分,甘草1两,白芷1分。

6.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

6.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四十七引《十便良方》之芎辛汤主治伤风气壅,鼻塞清涕,头目昏眩。

6.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白汤点下,不拘时候。不入盐。

7 《普济方》卷一○四引《十便良方》之芎辛汤

7.1 组成

芎半两,细辛(去苗土)1钱,甘草(炙)1钱半。

7.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7.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一○四引《十便良方》之芎辛汤主治膈痰风厥,头目昏痛,鼻塞声重,肩背拘急,不思饮食。

7.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8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之芎辛汤

8.1 组成

川芎1钱半,细辛半钱,甘草(炙)6分,生姜5片。

8.2 功能主治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之芎辛汤主治热厥头痛。

8.3 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热服。

8.4 运用

有热,加酒黄芩1钱5分;不应,更加石膏3钱,乌头2分;胃虚者,去白芷,易白术,使邪气无内贼之患;兼患客邪,加葱白、香豉;产妇用豆淋酒煎服。

9 《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芎辛汤

9.1 组成

川芎1两,细辛2钱,防风1两,当归1两,石膏3两(煨),白芷1两,羌活1两,苍术1两(炒),香附1两半(酒炒),甘草4钱(炙)。

9.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散。

9.3 功能主治

《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芎辛汤主治产后头额作痛,脉数涩大者。

9.4 用法用量

水煎3钱,去滓温服。

9.5 各家论述

产后风邪外束,热郁阳明,致清阳不能上奉于头,故头额作痛不巳。川芎入血海以升阳,细辛入少阴以散邪,羌活散太阳之邪,白芷散阳明之邪,苍术燥湿强脾,石膏泻火清胃,当归养血荣经脉,防风散郁热,香附调气解郁,炙草缓中益胃也。为散水煎,使风邪解,则热郁自化,而经络融和,清阳上奉,何有头额作痛之患哉!

10 《兰室秘藏》卷上方之芎辛汤

10.1 组成

细辛2分,芎5分,蔓荆子5分,甘草1钱,白芷1钱,防风1钱5分。

10.2 功能主治

《兰室秘藏》卷上方之芎辛汤主治两眼昼夜隐涩难开,羞明恶日,视物昏暗,赤肿而痛。

10.3 用法用量

都作1服。水2盏,煎至1盏,临卧温服。

10.4 附注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芎汤”、《景岳全书》引作“芎辛散”。

11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