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

目录

1 拼音

wú zhū yú tāng

2 英文参考

wuzhuyu decoc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吴茱萸汤同名方剂约有四十五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吴茱萸9g、人参9g、大枣4枚、生姜18g,具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因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或厥阴、少阴之阴寒上犯所致的虚寒呕吐证,是暖肝温胃、治疗虚寒呕吐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中焦虚寒者。

4 《伤寒论》方之吴茱萸汤

该方剂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妊娠呕吐、神经性头痛和耳源性眩晕的主要机理所在;其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可能来自于其抗溃疡作用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以及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但治疗该病时投入有效抗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可能疗效更好,抗生素十抗酸药十质子泵抑制十胃黏膜保护是现代医学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所致胃炎、胃溃疡十分有效的方案。[1]

4.1 方名

吴茱萸汤

4.2 别名

茱萸汤(《金贵要略方论》卷中)、茱萸人参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三味参萸汤(《医学入门》卷四)、参萸汤(《医学入门》卷七)、四神煎(仙拈集)卷一)、吴茱萸汤(《方症会要》卷三)。

4.3 组成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2]

吴茱萸1升(洗),人参3两,生姜6两(切),大枣12枚(擘)。

吴茱萸9g、人参9g、大枣4枚、生姜18g[3]

4.4 功效主治

《伤寒论》方之吴茱萸汤具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因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或厥阴、少阴之阴寒上犯所致的虚寒呕吐证,虚寒呕吐证。症见胃中虚寒,干呕,胸满,吐涎沫,食谷欲呕,畏寒喜热,或胃脘痛,吞酸嘈杂;或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现用于神经性呕吐、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属肝胃虚寒者。

4.5 用法用量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3]。一日三次[3]

以水7升,煮取2升,去滓,温服7合,日3次。

4.6 方解

吴茱萸汤治证虽有阳明、厥阴、少阴之别,但其见症均有呕吐,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所以无论是厥阴头痛,还是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均系中虚浊阴上逆所致。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味辛性热,归肝肾脾胃经,既可温胃止呕,又可温肝降逆,更可温肾以止吐利,一药而三病皆宜,故为君药。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以助吴茱萸之力,用为臣药。病缘之于中虚,况胃气不降,则脾阳不升,故佐以人参补脾益气,以复中虚。大枣甘平,益气补脾,调和诸药,既可助人参以补虚,又可配生姜以调和脾胃,用之为使药。4药配伍,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降逆止呕之功,使阴寒去、逆气平,而诸症自除。[4]

4.7 运用

吴茱萸汤是暖肝温胃、治疗虚寒呕吐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畏寒喜热、口淡不渴、呕吐,或干呕吐涎沫、舌淡、苔滑、脉弦细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4]

4.7.1 加减法

若呕吐甚者,加半夏、砂仁温胃止呕;寒甚者,加干姜以增强温中之力。[4]

4.7.2 使用注意

郁热胃痛,胃热吞酸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等,忌用本方。[4]

4.7.3 吴茱萸汤治头痛

一人初患头痛,次日腹痛而呕,手足厥冷,大汗如流,正气昏冒,时或上攻,气急息迫,不能语言,予吴茱萸汤,诸证顿除。

4.7.4 吴茱萸汤治厌食

一男性,壮年,每日只能勉强进食1-2两,不知饥饱,予健脾消导药不效,胸闷,脉弦迟,舌质正常,舌苔薄白粘腻。当是胃寒挟浊。予吴茱萸汤加神曲试治,重用吴茱萸15g。次日食欲大振。

4.7.5 吴茱萸汤治呕吐

一男性,30岁,起病三年余,呈规律性呕吐涎沫,先后曾用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经胃肠道影诊断为瀑布状胃。方用吴茱萸24g,党参30g,生姜30g,红枣5个,半夏12g。服一剂呕止,原方再服20余剂,观察二月余未见再发。

4.7.6 吴茱萸汤治呃逆

姚某,男,43岁。呃逆每发于食后,吐物皆为积食痰涎,历两月余,面色苍黄,精神萎靡,形体消瘦,食不甘味,脉来细迟,舌苔白润,舌质淡胖,治宜温中化饮,降逆止呕,用吴茱萸9g,党参15g,生姜15g,大枣5个,半夏6g,茯苓9g。服三剂呕逆渐平,再服四剂获愈。

4.7.7 吴茱萸汤治眩晕

一女,67岁,患美尼尔氏综合征两年,近加重,头晕目眩,旋转不定,如立舟中,耳如蝉鸣,呕吐清涎,畏寒肢冷,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细。证属肝寒犯胃,浊阴上扰。治宜温肝暖胃,升清降浊。方用吴茱萸24g、人参9g、生姜30g、大枣3个。煎服一剂,呕吐,呻吟渐止,安然入睡,原方再进一剂后,能坐起进食。以上方加减,用吴茱萸9g、党参12g、半夏9g、白术12g、陈皮6g、砂仁6g、生姜12g、大枣3个,续服五剂,诸证悉除。观察12年,未见复发。

4.7.8 吴茱萸汤治痢疾

一男,32岁,患细菌性痢疾反复发作二年,缠绵不愈。近来发作10余天,下痢稀薄,红白相兼,日行5-10余次不等,少腹隐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手足欠温,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病属脾胃虚寒,寒湿内蕴。治拟湿中散寒,燥湿健脾,佐以涩肠固脱。方用人参12g、吴茱萸9g、炮姜9g、赤石脂24g、艾叶炭12g、苍、白术各15g、罂粟壳9g、大枣5个。水煎服,2剂后痢止,5剂痊愈。改服参苓白术散以善后,随访3年未发。

4.8 现代适应证

[5]

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中焦虚寒者,可用吴茱萸汤加减。

4.8.1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理上常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3大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幽门螺旋杆菌释放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NH3),分泌空泡毒素A等物质引起细胞损害,其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能引起强烈炎症反应;其菌体胞壁还可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这些因素长期存在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部分患者可引起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即发展为慢性多灶性萎缩性胃炎。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增加了胃黏膜对环境损害的易感性,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发生密切相关。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富含壁细胞的胃体黏膜萎缩为主,患者血中存在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自身抗体攻击壁细胞使壁细胞总数减少,使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由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丧失可引起维生素B12吸收不良而导致贫血。另外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造成胆汁和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对胃黏膜屏障可造成损伤;大量酗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某些刺激性食物均可反复损伤胃黏膜。这些因素可单独或互相协同而引起胃黏膜炎症。慢性胃炎主要病理改变是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临床上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无症状,有症状者多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嗳气、恶心等症状,自身免疫性胃炎多伴有贫血。

4.8.2 妊娠呕吐

妊娠呕吐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临床观察发现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忧虑及生活环境和经济状况较差的孕妇易患此病,提示此病与精神及社会因素有关。临床多见于年轻孕妇,停经40日左右出现早孕反应,逐渐加重至频繁呕吐不能进食,呕吐物有胆汁和咖啡样物,进一步引起水、盐代谢紊乱等相关症状。

4.8.3 神经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概念笼统,可能包括特发性头痛和神经衰弱所致头痛2种,神经衰弱已在上一节叙述。特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3种,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偏头痛可能与遗传因素、内分泌与代谢紊乱、饮食与精神因素有关,传统血管学说认为乃先兆与颅内血管收缩有关,随后颅内血管扩张导致疼痛;神经血管假说则认为B血管变化及原发于脑干的神经功能紊乱所致;5-羟色胺能神经元异常学说则认为是中枢5-羟色胺能神经传导障碍所致。临床多以一侧颞部或眶后波动性头痛为特点,也可出现全头痛;丛集性头痛多为一侧眶周疼痛;紧张型头痛的病因机制也不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肌肉或筋膜结构收缩或缺血,细胞内、外钾离子转运障碍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每日头痛、头周缩箍感、压迫感或沉重感。

4.8.4 耳源性眩晕

耳源性眩晕包括美尼尔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晕动病等,其中美尼尔病可能是由于内耳的淋巴代谢失调,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内耳膜迷路积水,内淋巴系统膨胀,压力升高使内耳末梢感受器缺氧和变性所致。迷路炎大多是急慢性中耳炎及中耳病变直接破坏迷路的骨壁引起的,少数是炎症经血行或淋巴扩张所致。内耳药物中毒最常见的是链霉素损害第八对颅神经所致。前庭神经元大部分起源于上呼吸道感染。位置性眩晕是由于迷路内部或中枢性病变所致。晕动病多由乘车、乘船等引起,其共同的临床表现是眩晕。

4.9 药理作用

[6]

4.9.1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君药吴茱萸通过抑制胃运动和解除胃痉挛而有利于缓解多种原因所致的胃痉挛性疼痛,也是其具有明显止吐作用的机理所在;吴茱萸能减少胃液分泌和降低胃液酸度,同时吴茱萸中的喹诺酮生物碱还有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因而具有抗溃疡作用;临床应用吴茱萸加用生姜同服止吐作用增强,与大枣、人参组成吴茱萸汤其止吐作用更强;吴茱萸水煎剂对小肠活动表现为双相作用,即低浓度时兴奋,高浓度时抑制自发性收缩活动,这种作用有利于调整异常的肠道运动。臣药生姜浸膏、姜辣酮及姜辣烯酮混合物具有显著的止痛作用,能减轻前庭系统所致的眩晕和恶心症状;生姜煎剂能促进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PG,可显著抑制胃黏膜损伤和防治胃溃疡;弱化胃蛋白酶和显著抑制胰酶,降低其对淀粉及脂肪的消化功能;6-姜辣烯酮及6-姜辣醇对胃肠平滑肌有松弛作用。佐药人参对多种实验性胃溃疡均有抑制作用。

4.9.2 对心脏、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吴茱萸具有强心作用,能明显增加心肌收缩指数,增加心输出量,增加组织器官血流量;吴茱萸煎剂具有显著抗心肌缺血作用,可减少肌酸肌酶(CK)及LDH的释放,明显增加血中NO含量和浓度,扩张冠状动脉,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吴茱萸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多种机制如钙拮抗作用兴奋β受体、影响前列腺素合成等多种机制而具有显著的扩张周围血管、降血压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降压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吴茱萸煎剂能抑制血小板、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的形成,减少血栓长度和延长血小板聚集时间。臣药生姜所含6-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均有强心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并可产生一过性降压、明显升压和持续性降压三相性作用;生姜还能抑制血小板内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TXB2及PGI2的合成,对ADP、胶原等诱发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佐药人参对心脏能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血流、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增加冠脉血流量而具有抗心肌缺氧作用,其所含人参皂苷可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同时抑制血浆中肌酸磷酸肌酶活性,使PGI2/TXA2的比值降低,对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损伤加重有保护作用;人参皂苷Rg1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成分,由于人参的抗血小板聚集和纤溶活性,所以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人参的这些药理活性,常因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而呈双相作用。人参能扩张冠状动脉、脑动脉、椎动脉、肺动脉,改善这些器官的血流量;人参对血压有双相调节作用,小剂量升压,大剂量降压;人参可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下降,又可使低血压和休克病人的血压回升;对多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均有防治作用,并能增强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吴茱萸汤动物实验证明其能显著增加心肌收缩力及输出量,加快血流速度,改善流态离散聚集的红细胞,增加毛细血管网交集数。该方剂的这些作用有可能对神经性头痛起到治疗作用。

4.9.3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君药吴茱萸具有镇静、镇痛和升高体温的作用,其有效成分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胺及吴茱萸内酯;吴茱萸能显著增加大脑皮质运动区脑血流量,对抗利血平化伴局部脑血管痉挛所致的偏头痛,调节血及脑中5-HT的过度降低,提高痛阈;抑制脑内炎症性刺激物升高。臣药生姜油、姜辣醇、姜辣烯酮具有解热镇痛、镇静和抗惊厥作用。佐药人参能促进脑组织蛋白质及RNA的合成,促进脑内神经递质Ach的合成和释放,提高脑内DA、NA的含量,促进脑神经细胞发育,增加脑重量和大脑皮层厚度,增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上层的突触数目,提高海马区神经元功能,改善脑供血、供氧,使大脑更合理地利用葡萄糖产能,从而具有增强学习和记忆功能;通过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使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平衡,使紧张紊乱的神经活动得以恢复,提高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提高脑力工作效率,这些作用常因机体机能状态不同而呈双相作用;人参皂苷能显著增强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脑血流量,减少钙沉积,减轻脑水肿;人参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增强作用必定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解热、促进代谢作用,同时具有允许作用,从而可进一步协调其他激素发挥作用,而使机体各项机能恢复平衡;能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促进性激素的分泌及性器官的发育;能增强甲状腺功能,刺激胰岛释放胰岛素。大枣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4.9.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药吴茱萸水煎剂及醇和醚提取物能杀灭猪蛔虫、蚯蚓及水蛭,吴茱萸煎剂对霍乱弧菌、幽门螺旋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堇色毛癣菌、同性心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等多种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链球菌也有抑制作用。生姜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沙门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及堇色毛癣菌等多种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

4.9.5 抗炎、抗氧化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在本方的各味药研究中,有明显抗炎作用的药不多,但是君药吴茱萸水煎剂灌服小鼠能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郭炎性肿胀,降低乙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说明该药在镇痛同时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生姜有抗炎、消肿作用,对炎症的早期、晚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姜辣醇、姜辣烯酮等能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基等自由基,显著抑制H2O2所致溶血,抑制肝组织MDA产生,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损伤作用。人参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具有抗应激作用,肾上腺皮质兴奋和增强必然导致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因而可以认为人参有间接抗炎作用,人参皂苷R0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使单核细胞分泌IL-1、IL-6的能力显著下降;人参还能抑制脑内单胺氧化酶活性,提高SOD及CAT活性,清除自由基;人参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均有增强作用,使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增强NK细胞活性,促进T、B淋巴细胞的转化增殖;使血清IgM、IgA、INF-γ、IL-2水平升高。大枣多糖可提高血中SOD、CAT活力,降低脑、肝、血浆中的LPO;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溶血素及溶血空斑,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和增殖,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解,显著增强巨噬细胞分泌INF-α、IL-1、NO的功能。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是人参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人参不仅对正常动物,而且对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也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4.10 各家论述

1.《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甚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吐者,胃寒不受食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2.《医方考》:方中吴茱萸辛热而味厚,《经》曰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走下焦而温少阴、厥阴;佐以生姜,散其寒也;佐以人参、大枣,补中虚也。

3.《医方集解》:此足厥阴少阴阳明药也。治阳明食谷欲呕者,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散寒下气;人参、大枣之甘以缓脾益气和中;若少阴证吐利厥逆,甚至于烦躁欲死、胃中阴气上逆,将成危候,故用吴茱萸散寒下逆,人参、姜、枣助阳补土,使阴寒不得上干,温经而兼温中也,吴茱萸为厥阴本药,故又治肝气上逆,呕涎头痛。

4.11 歌诀

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6]

4.12 出处

《伤寒论》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吴茱萸汤

5.1 处方

桔梗(去苗)、防风(去苗.叉)、干姜(炮)、甘草(炙)、当归(去苗.微炒)、细辛(去苗),各半两;熟干地黄三分,吴茱萸(汤洗七遍.微炒)二两。

5.2 炮制

上为粗散。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吴茱萸汤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泠,胸膈满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羸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甚,并皆治之。

5.4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细滤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5.5 出处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吴茱萸汤

6.1 处方

吴茱萸6克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3克 干地黄9克

6.2 制法

上八味,哎咀。

6.3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吴茱萸汤具有养血温经散寒之功效。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6.4 用法用量

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6.5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7 《宜明论方》卷一方之吴茱萸汤

7.1 处方

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 白术 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7.2 制法

上药为末。

7.3 功能主治

《宜明论方》卷一方之吴茱萸汤具有温阳运脾,理气消胀之功效。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7.4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7.5 出处

《宜明论方》卷一

8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方之吴茱萸汤

8.1 处方

当归 肉桂 吴茱萸 丹皮 半夏(制)麦冬各6克 防风 细辛 藁本 干姜 茯苓 木香 炙甘草各3克

8.2 功能主治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方之吴茱萸汤剧祛风散寒,温经止痛之功效。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8.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8.4 出处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9 《外台秘要》卷十九引许仁则方之吴茱萸汤

9.1 组成

吴茱萸2两,生姜5两,橘皮3两,桂心2两,大槟榔10个。

9.2 主治

《外台秘要》卷十九引许仁则方之吴茱萸汤主治脚气病,但觉脚肿疼闷沉重,有时缓弱,乍冲心腹满闷,小腹下不仁,有时急痛。

9.3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次温服,服相去如人行7-8里久。1服觉诸状可,欲重合服亦佳。服汤后,将息经3-4日,即服桑根白皮等六味丸。

9.4 制备方法

上切。

9.5 用药禁忌

忌生葱。

9.6 出处

《外台秘要》卷十九引许仁则方

10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婴孺方》之吴茱萸汤

10.1 组成

吴茱萸半升,款冬花1两,桂心1两,生姜1两,射干2两,紫菀2两。

10.2 主治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婴孺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小儿咳逆,连年不止。

10.3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1升半,先哺乳,后服3合。

10.4 出处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婴孺方》

11 《太平圣惠方》卷十二方之吴茱萸汤

11.1 组成

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大枣5个,甘草1分(炙微赤,锉),生姜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11.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二方之吴茱萸汤主治伤寒吐利,手足逆冷,心烦闷绝。

11.3 用法用量

以水2大盏半,煎至1盏半,去滓,分3次温服,不拘时候。

11.4 制备方法

上锉细。

11.5 出处

《太平圣惠方》卷十二

12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方之吴茱萸汤

12.1 组成

吴茱萸(汤淘3遍,焙干炒)1两,当归(切,焙)1两,芍药1两,甘草(炙)3分,干姜(炮裂)半两,桂(去粗皮)1两,细辛(去苗叶)3分。

12.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方之吴茱萸汤主治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

12.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酒半盏,大枣3个(劈破),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

12.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2.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13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之吴茱萸汤

13.1 组成

吴茱萸1分(汤洗,焙干炒),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人参3分,干木瓜半两,藿香叶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桂(去粗皮)半两,丁香(炒)半两。

13.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之吴茱萸汤主治伤寒后霍乱,吐利腹胀,转筋,手足冷,饮食不消。

13.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

13.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3.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14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方之吴茱萸汤

14.1 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半两,葱花(切)半开。

14.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方之吴茱萸汤主治脾心痛,痛则胀痛如锥刺。

14.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7分,去滓温服,食顷再服。

14.4 制备方法

上拌令匀。

14.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15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方之吴茱萸汤

15.1 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两,大黄(锉,炒)1两,当归(切,炒)1两,甘草(炙)1两,干姜(炮)1两,熟干地黄(焙)1两,芎1两,虻虫(去翅足,炒)1两,水蛭(糯米同炒米熟,去米)1两,细辛(去苗叶)半两,栀子仁6个,桃仁(去皮尖双仁,麸炒)2两,芍药1两半。

15.2 功效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方之吴茱萸汤有通血止痛之功效。主治妇人月水不通,心腹(疒丂)痛欲死。

15.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有顷再服。

15.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5.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16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方之吴茱萸汤

16.1 组成

吴茱萸(汤洗,炒干)1两,白附子半两,天南星半两,柴胡(去苗)半两,鳖甲(去裙襕,醋炙)半两,前胡(去芦头)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羌活(去芦头)半两,黄耆(锉)半两,干姜(炮)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赤芍药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半两,白檀半两,五味子半两,桔梗半两,苍术(米泔浸一宿,去皮)1两,莎草根1两,当归(切,焙)1两,芎1两,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1两,甘草(炙)1两半。

16.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方之吴茱萸汤主治伤寒阴毒。

16.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6.4 制备方法

上锉,入净锅内,慢火炒令黄,再为粗末。

16.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17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方之吴茱萸汤

17.1 组成

吴茱萸(汤漫,焙炒)1两1分,木香2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2两,大腹(连皮子,锉)5个,牵牛子1两(别捣末,汤成下)。

17.2 主治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方之吴茱萸汤主治脚气已发,兼宿冷气冲心烦痛,大便秘涩,腹胀如鼓,渐至闷乱。

17.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煎取7分,去滓,纳牵牛子末1钱匕,搅令匀,空心服之。以大小便通利为度。

17.4 制备方法

上除牵牛子外,为粗末。

17.5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18 《普济方》卷二○三引《经验良方》之吴茱萸汤

18.1 组成

吴茱萸4两,木瓜5两,苍术2两,盐1两。

18.2 主治

《普济方》卷二○三引《经验良方》之吴茱萸汤主治有感冷湿气,吐泻转筋。

18.3 用法用量

白汤调服3钱。

18.4 制备方法

以酒、醋各2盏,同煮至干,为末。

18.5 出处

《普济方》卷二○三引《经验良方》

19 《卫生宝鉴》卷十八方之吴茱萸汤

19.1 组成

黄耆1两,川芎1两,甘草(炙)1两半,吴茱萸半两(汤泡)。

19.2 主治

《卫生宝鉴》卷十八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妊娠伤胎,数落而不结实,或冷或热。

19.3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食前温酒调下。

19.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9.5 用药禁忌

忌生冷果实。

19.6 出处

《卫生宝鉴》卷十八

20 《宣明论方》卷一方之吴茱萸汤

20.1 组成

吴茱萸(汤淘)1两2钱,厚朴(生姜制)1两2钱,官桂(去皮)1两2钱,干姜(炮)1两2钱,白术半两,陈皮(去白)半两,蜀椒(出子)半两。

20.2 主治

《宣明论方》卷一方之吴茱萸汤主治阴盛生寒,腹满腹胀,且常常如饱,不欲饮食,进之无味。

20.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大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服。

20.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0.5 出处

《宣明论方》卷一

21 《鸡峰普济方》卷十四方之吴茱萸汤

21.1 组成

黄连4两,吴茱萸3分,当归3分,石榴皮3两。

21.2 主治

《鸡峰普济方》卷十四方之吴茱萸汤主治积冷,赤白痢下不断,变成赤黑汁,形如烂鱼腹肠,疼痛,不能饮食。

21.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21.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未。

21.5 出处

《鸡峰普济方》卷十四

22 《鸡峰普济方》卷四方之吴茱萸汤

22.1 组成

青嫩蒴藋1大握,附子2两,青橘皮1两,吴茱萸1两,川椒1两。

22.2 功效

《鸡峰普济方》卷四方之吴茱萸汤具有暖筋脉,壮筋力,调畅荣卫之功效。

22.3 用法用量

每次水5升,煮30余沸,去滓,先淋右肩至手指,无风处淋之,3-5日1次。再暖汤,方淋右膝踝至脚趾为佳。

22.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作二次使。

22.5 出处

《鸡峰普济方》卷四

23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方之吴茱萸汤

23.1 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3分,桂(去粗皮)1两,细辛(去苗叶)1两1分,当归(切,焙)3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23.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方之吴茱萸汤主治产后肺感寒,咳嗽不已。

23.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3.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3.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24 《圣济总录》卷一五五方之吴茱萸汤

24.1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半两,人参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茯苓(去黑皮)1两,桔梗(炒)1两,当归(切,焙)1两,芎1两,芍药1两。

24.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五五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妊娠胃冷,心腹刺痛,气逆呕哕。

24.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

24.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4.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25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方之吴茱萸汤

25.1 组成

吴茱萸(汤浸一宿,焙干炒)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个,芎2两,干姜(炮)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多)2两,甘草(炙,锉)1两。

25.2 主治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心中寒,心背彻痛。

25.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2个(擘破),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3次,不拘时候。

25.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5.5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26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三引《集验方》之吴茱萸汤

26.1 组成

吴茱萸(汤泡)1钱,玄胡索1钱,官桂5分,木香5分。

26.2 主治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三引《集验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妇人、室女内外着寒,小腹痛不可忍。

26.3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空心或食前滚汤1杯调冲,酒2杯调服;未痊再服。

26.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6.5 出处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三引《集验方》

27 《圣济总录》卷三十九方之吴茱萸汤

27.1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1两,干姜(炮)1两。

27.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三十九方之吴茱萸汤主治霍乱干呕不止。

27.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27.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7.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三十九

28 《圣济总录》卷八十一方之吴茱萸汤

28.1 组成

吴茱萸(汤浸3次,焙干炒)半两,桂(去粗皮)半两。

28.2 主治

《圣济总录》卷八十一方之吴茱萸汤主治风毒脚气。

28.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生姜半分(拍破),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日晚再服。

28.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8.5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一

29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方之吴茱萸汤

29.1 组成

吴茱萸(淘,炒)半两,草豆蔻仁10个,甘草(炙)1分,干木瓜(去皮瓤并子,焙)3分。

29.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方之吴茱萸汤主治霍乱不得利,气急膨满,(疒丂)疼痛。

29.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黑豆100粒,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热服,如人行5里再服。

29.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9.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30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方之吴茱萸汤

30.1 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炒)半两,黄连(去须,炒)1两,赤芍药1两。

30.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冷热赤白痢疾。

30.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30.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0.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31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方之吴茱萸汤

31.1 组成

吴茱萸(汤洗7遍,焙炒)1两,半夏(汤洗7遍,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

31.2 主治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冷痰,吞酸吐水,胸中不快。

31.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取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1.4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31.5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32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方之吴茱萸汤

32.1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炒)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桂(去粗皮)2两,干姜(炮)2两,白术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人参1两,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半两。

32.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方之吴茱萸汤主治阴盛生寒,腹满腹胀。

32.3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以水1盏半,入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

32.4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32.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33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圣济总录》卷六方之吴茱萸汤

33.1 组成

豆豉1升,茱萸1升。

33.2 主治

《肘后方》卷三方之吴茱萸汤主治中风口噤,闷乱不知人,汤饮不下。

33.3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稍稍服。

33.4 出处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圣济总录》卷六

34 《备急千金药方》卷十六方之吴茱萸汤

34.1 组成

吴茱萸1升,半夏1升,小麦1升,甘草1两,人参1两,桂心1两,大枣10个,生姜8两。

34.2 主治

《备急千金药方》卷十六方之吴茱萸汤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34.3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酒5升、水3升,煮取3升,分3次服。

34.4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方中取茱萸下逆气,人参补正气,大枣安中气,生姜去秽气,加半夏开痰气,小麦通肝气,桂心温血气,甘草和胃气也。

34.5 出处

《备急千金药方》卷十六

35 《圣济总录》卷三十六方之吴茱萸汤

35.1 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半两,苍术(米泔浸一宿,切,焙)半两,鳖甲(去裙襕,醋炙)半两,防风(去叉)半两,人参半两,芎半两,藿香叶半两,柴胡(去苗)半两,肉豆蔻(去壳)半两,甘草(炙)半两。

35.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三十六方之吴茱萸汤主治脾疟,寒热时作,肌瘦食减,肠泄腹痛。

35.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生姜2片,煎至7分,去滓,未发前温服。

35.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5.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三十六

36 《普济方》卷三五五方之吴茱萸汤

36.1 组成

吴茱萸1两半(汤洗7次),桔梗半两,福姜(炮)半两,甘草(炙)半两,麦门冬(去心)半两,半夏(泡7次)半两,防风半两,真细辛半两,白茯苓半两,牡丹皮半两,桂心半两,当归(酒炒)半两。

36.2 主治

《普济方》卷三五五方之吴茱萸汤主治产后虚劳百症。

36.3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3盏半,煎至7分,顿服。

36.4 出处

《普济方》卷三五五

37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方之吴茱萸汤

37.1 组成

吴茱萸汤(汤洗,焙)3两。

37.2 主治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方之吴茱萸汤主治脾脏虚冷,心腹疼痛。

37.3 用法用量

每服1分(不捣),以水2盏,入生姜1分(切)、葱白5寸(切),同煎取8分,去滓,食前温服。

37.4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38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方之吴茱萸汤

38.1 方名

吴茱萸汤

38.2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羌活(去芦头)半两,甘草(炙,锉)1分,半夏(汤洗7遍,焙)1分,干姜(炮)1分,芎1分,细辛(去苗叶)1分,麻黄(去根节)1分,高良姜1分,藁本(去苗土)1分,桂(去粗皮)1分。

38.3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寒疟,先寒后热,头痛不可忍,热极即汗出烦渴。

38.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未发前温服。

38.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8.6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39 《普济方》卷三四三引《便产须知》方之吴茱萸汤

39.1 方名

吴茱萸汤

39.2 别名

实胎散

39.3 组成

甘草(炙)、黄耆、人参、川芎、白术、熟地黄(洗,蒸)、吴茱萸各等分。

39.4 主治

《普济方》卷三四三引《便产须知》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妊娠怀胎,数落而不结实。

39.5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温酒调下。

39.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39.7 用药禁忌

忌菘菜、桃、李、雀肉、醋物。

39.8 出处

《普济方》卷三四三引《便产须知》

40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方之吴茱萸汤

40.1 方名

吴茱萸汤

40.2 组成

当归2钱,肉桂2钱,吴茱萸2钱,丹皮2钱,半夏(制)2钱,麦冬2钱,防风1钱,细辛1钱,藁本1钱,干姜1钱,茯苓1钱,木香1钱,炙甘草1钱。

40.3 主治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妇人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经行腹痛。

40.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40.5 出处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41 《何氏济生论》卷三方之吴茱萸汤

41.1 方名

吴茱萸汤

41.2 组成

苍术1钱,麻黄5分,羌活5分,吴茱萸3分,藁本、柴胡、升麻、黄耆2分,半夏、川乌、蔓荆子1分,细辛、红花少许。

41.3 主治

《何氏济生论》卷三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厥阴头痛,项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脉浮缓。

41.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41.5 附注

按:方中藁本、柴胡、升麻、半夏、川乌、细辛用量原缺。

41.6 出处

《何氏济生论》卷三

42 《审视瑶函》卷三方之吴茱萸汤

42.1 方名

吴茱萸汤

42.2 组成

半夏(姜制)、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等分。

42.3 主治

《审视瑶函》卷三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呕吐痰沫。

42.4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白水2钟,煎至8分,食后服。

42.5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42.6 出处

《审视瑶函》卷三

43 《明医指掌》卷六方之吴茱萸汤

43.1 方名

吴茱萸汤

43.2 组成

麻黄5分(去节),羌活5分(去芦),吴茱萸4分,藁本3分,升麻3分,黄耆3分,黄芩1钱,当归(酒洗)1钱,黄柏(炒)1钱,川芎1钱,蔓荆子3分,细辛3分,柴胡3分,黄连(炒)3分,半夏(泡)3分,红花3分,苍术(米泔浸一昼夜,晒干,炒)1钱。

43.3 主治

《明医指掌》卷六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厥阴头痛,或痰涎厥冷,脉浮而缓。

43.4 用法用量

水2盏,煎8分服。

43.5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43.6 出处

《明医指掌》卷六

44 《万氏女科》卷三方之吴茱萸汤

44.1 方名

吴茱萸汤

44.2 组成

吴茱萸(炒)1钱半,桔梗、干姜(炒)、炙草、半夏(制)、细辛、当归、白茯苓、桂心、陈皮。

44.3 主治

《万氏女科》卷三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夹积冷,胸腹胀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或因新产血气暴虚,风冷乘之,以致寒邪内胜,宿疾益加。

44.4 用法用量

生姜为引,水煎,热服。

44.5 附注

桔梗以下各药用量原缺。

44.6 出处

《万氏女科》卷三

45 《备急千金药方》卷三方之吴茱萸汤

45.1 方名

吴茱萸汤

45.2 组成

吴茱萸2两,防风12铢,桔梗12铢,干姜12铢,甘草12铢,细辛12铢,当归12铢,干地黄18铢。

45.3 主治

《备急千金药方》卷三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肿,或寒,或下痢,气息绵惙欲绝,产后益剧。

45.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4升,煮取1升半,去滓服,日2次。

45.5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先有寒,明非暴受之寒也,胸满痛而且呕吐食少,或浮肿,或下痢,一切都是里证,故用姜、萸、细辛以温其胃,当归、地黄以滋其血,防风、桂心以拓其气。即产后亦剧,益不出此。

45.6 出处

《备急千金药方》卷三

46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方之吴茱萸汤

46.1 方名

吴茱萸汤

46.2 别名

吴茱萸加减汤

46.3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2两,乌头(炮裂,去皮脐)3分,细辛(去苗叶)3分,高良姜(锉,炒)1两,当归(切,焙)1两,干姜(炮)1两,桂(去粗皮)1两。

46.4 主治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厥疝,阴冷囊寒。积气上逆。

46.5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2盏,煎取1盏,去滓温服,日2次。

46.6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46.7 附注

吴茱萸加减汤(《宣明论方》卷一)。

46.8 出处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方之吴茱萸汤

47 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五方之吴茱萸汤

47.1 方名

吴茱萸汤

47.2 组成

吴茱萸5合,桂1两。

47.3 主治

《肘后方》卷一方之吴茱萸汤主治卒心痛。

47.4 用法用量

用酒2升半,煎取1升,分2次服。

47.5 附注

《圣济总录》本方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钱半匕,用酒1盏,煎至6分,去滓顿服。

47.6 出处

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48 《普济方》卷二四四方之吴茱萸汤

48.1 方名

吴茱萸汤

48.2 组成

吴茱萸4升,淡竹叶(切)1升。

48.3 主治

《普济方》卷二四四方之吴茱萸汤主治脚气攻心欲死者。

48.4 用法用量

上以水1斗,煮取2升,去滓,分5服。

48.5 加减

上气腹满不快,加槟榔40个。

48.6 出处

《普济方》卷二四四

49 参考资料

  1. ^ [1]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80.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78.
  5. ^ [5]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78-179.
  6. ^ [6]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79-18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