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

目录

1 拼音

wū méi wán

2 英文参考

wumei pill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乌梅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十九首。其中《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方为常用方,组成为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乌梅丸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乌梅丸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4 乌梅丸的药典标准

4.1 品名

乌梅丸

Wumei Wan

4.2 处方

乌梅肉120g、花椒12g、细辛18g、黄连48g、黄柏18g、干姜30g、附子(制)18g、桂枝18g、人参18g、当归12g

4.3 制法

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4.4 性状

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或棕黑色至黑色的大蜜丸;味苦、酸(水丸);味微甜、苦、酸(大蜜丸)。

4.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果皮非腺毛单细胞,平直或弯曲,胞腔内充满黄棕色物(乌梅)。糊化淀粉粒团块类白色(附子)。纤维束鲜黄色,壁稍厚,纹孔明显(黄连)。纤维束鲜黄色,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黄柏)。

(2)取水丸5g,研碎;或取大蜜丸10g,剪碎。加甲醇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使溶解,用乙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加石油醚(30~60℃)浸泡2次,每次15ml(浸泡约2分钟),倾去石油醚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乌梅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熊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20:5:8: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5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水丸1g,研碎;或取大蜜丸2g,剪碎。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连和黄柏对照药材各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四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异丙醇—乙酸乙酯—甲醇—氨水(6:1.5:3:1.5:0.5)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

(4)取水丸5g,研碎;或取大蜜丸10g,剪碎,加硅藻土适量,研匀。加乙醚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当归对照药材0.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4.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4.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5nm。理论板数按盐酸小檗碱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4.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用甲醇—盐酸(100:1)的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含8μg的溶液,即得。

4.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水丸适量,研细,取约0.5g,精密称定;或取重量差异项下的大蜜丸,切碎,取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盐酸(100:1)的混合溶液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59kHz)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盐酸(100:1)的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ml,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盐酸(100:1)的混合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4.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黄连和黄柏以盐酸小檗碱(C20H17NO4·HCl)计,水丸每1g不得少于6.5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8.5mg。

4.8 功能与主治

缓肝调中,清上温下。用于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症见腹痛下痢、巅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

4.9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丸一次3g,一日2~3次;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3次。

4.10 注意

孕妇禁服。

4.11 规格

(1)水丸  每袋(瓶)装3g

(2)大蜜丸  每丸重3g

4.12 贮藏

密封。

4.13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5 乌梅丸中药部颁标准

5.1 拼音名

Wumei Wan

5.2 标准编号

W3S-B-0049-89

5.3 处方

乌梅肉   120g 青椒(去目)? 12g 细辛 18g 黄连 48g 黄柏 18g 干姜 30g 附子(炙) 18g 桂枝 18g 人参 18g 当归 12g

5.4 制法

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 125g,制成大蜜丸,即得。

5.5 性状

本品为黑色的大蜜丸;味微甜、苦、酸。

5.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果皮表皮细胞淡黄棕色,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壁稍厚,表皮布有单细胞非腺毛或毛茸脱落后的痕迹。糊化淀粉粒团块类白色。纤维束鲜黄色,壁稍厚,纹孔明显。纤维鲜黄色,直径16~38μm,常成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木化增厚。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

5.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2页)。

5.8 功能与主治

温脏安蛔。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或脾胃虚引起之胃脘痛,肢体瘦弱。

5.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2丸,一日 2~ 3次。

5.10 注意

孕妇忌服。

5.11 规格

每丸重 3g。

5.12 贮藏

密封。

6 乌梅丸药品说明书

6.1 药品名称

乌梅丸

6.2 药品汉语拼音

Wumei Wan

6.3 剂型

(1)水丸  每袋(瓶)装3g

(2)大蜜丸  每丸重3g

6.4 性状

乌梅丸为黄褐色的水丸或棕黑色至黑色的大蜜丸;味苦、酸(水丸);味微甜、苦、酸(大蜜丸)。

6.5 乌梅丸的主要成份

乌梅肉、青椒、细辛、黄连、黄柏、干姜、附子、桂枝、人参、当归。

6.6 乌梅丸的药理作用

乌梅安蛔止痛,为主药;附子、青椒、桂枝、干姜、细辛辅用以温暖肾、脾,以除脏寒;久病气血俱虚,故用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扶正补虚;黄连、黄柏苦寒清热,以防方中辛热药伤阴动火。诸药相合,共奏安蛔定痛之功。

6.7 乌梅丸的功能主治

缓肝调中,清上温下。用于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症见腹痛下痢、巅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

6.8 乌梅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水丸一次3g,一日2~3次;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3次。

6.9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

6.10 专家点评

1.应用范围:(1)蛔厥:症见呕吐,腹痛,手足厥逆。(2)痢疾:症见久痢不止,呕吐,手足厥冷。(3)腹痛:症见腹痛得温则舒,面色苍白,食少形瘦,舌淡苔白。

2.应用指征:乌梅丸辨证要点为上热下寒,气血两虚。主要见症为腹痛呕吐,手足厥逆,食少形瘦,或可兼见泄泻不止、呕吐蛔虫。

3.使用时注意;孕妇忌服。

7 《伤寒论》方之乌梅丸

该方剂用以治疗慢性肠炎、慢性菌痢及胆道蛔虫症,根据其强大而广谱的抗寄生虫、抗菌、抗炎、抗氧化以及免疫调节及增强作用,特别是强大的保肝利胆、抗溃疡、促消化以及对胃肠运动的双相调节作用,治疗上述3种疾病应当有一定疗效。另外还发现该方剂对心血管系统有着强大的强心、扩张冠状动脉、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流变学、双相调节血压作用,因此可用于心血管疾病,这可能是该方剂治疗“手足厥冷”的重要机理。该方剂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镇静、镇痛、解热作用,同时还有促进、保护脑功能作用,对神经、内分泌功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2]

7.1 别名

乌梅丹、乌梅安胃丸、杀虫乌梅丸、安胃丸

7.2 组成

乌梅三百枚,细辛、炮附子(去皮)、桂枝(去皮)、人参、黄柏各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川椒(炒出汗)各四两[3]

乌梅30g、细辛3g、干姜9g、黄连6g、当归6g、附子(炮,去皮)6g、蜀椒(炒香)5g、桂枝6g、人参6g、黄柏6g。[4]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4]

7.3 功效主治

《伤寒论》方之乌梅丸功能安蛔止痛[4]。主治蛔厥,烦闷呕吐,甚则吐蛔,时发时止,得食即呕,手足厥冷,腹痛时作,及久痢不止,属寒热错杂者;近代也用于胆道蛔虫症[4]

温脏安蛔。主治蛔厥证。腹痛时作,心烦呕吐,时发时止,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亦治久痢久泻。[4]

7.4 用法用量

先将乌梅醋浸一夜,去核,蒸之五斗米下,蒸熟捣烂,余药为末,和蜜为丸,梧桐子大,食前饮服十至二十丸,日三次[4]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即酸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6g,日三服,稍加至12g。[4]

上药各为末,合治之[4]。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4]。纳臼中,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4]。每服十丸,食前服,以饮送下,一日三次,稍加至二十丸[4]

7.5 方解

方中乌梅与醋以酸制蛔,因蛔得酸则静,可使蛔静痛止,为主药;然蛔动因其下寒上热,故用川椒、细辛、干姜、附子、桂枝温脏祛寒,以辛制蛔,因蛔得辛则伏;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以苦制蛔,因蛔得苦则下,且其寒性又可缓解诸温药辛燥之性;然辛热苦燥之品易伤气血,故用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防祛邪伤正;米饭与蜂蜜既可调和诸药,又为杀虫之诱饵[4]。全方酸、苦、辛三味俱备,均为蛔虫所畏恶,故有安蛔止痛之功[4]。又乌梅酸涩收敛,黄连、黄柏坚肠止痢,余药温中补虚,所以又能治疗寒热错杂而正气已虚之久痢[4]

本方治证为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喜温而恶寒,寄生肠内,因胃热肠寒,不利于蛔虫生存,则扰动不安,不时上窜胃中,故腹痛、烦闷、呕吐,甚则吐出蛔虫[4]。由于蛔虫起伏无时,故腹痛与呕吐时发时止[4]。痛甚则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乃致四肢厥冷而发为蛔厥[4]。证属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之法[4]。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净而痛止,为君药[4]。蛔动因于胃热肠寒,蜀椒、细辛味辛温,辛可伏蛔,温能温脏驱寒,共为臣药[4]。黄连、黄柏味苦性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胃热[4]。附子、桂枝、干姜皆为辛热之品,既可助其温脏驱寒之功,且辛可制蛔;当归、人参补养气血,扶助正气,且合桂枝养血通脉,调和阴阳,以解四肢厥冷,均为佐药[4]。蜜甘缓和中,为使药[4]。综观全方,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共奏温中清热,安蛔补虚之功[4]

因方中乌梅酸涩,可涩肠止泻;黄连、黄柏苦寒,能清热燥湿止痢;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细辛皆温热之品,可温肾暖脾而助运;人参、当归益气补血而扶正。诸药相合,具有温中补虚、清热燥湿止痢之功,对于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之久泻、久痢亦可奏效。

7.6 实验研究

能使蛔虫麻痹、增加胆汁分泌,弛缓胆道口括约肌,使胆道蛔虫退回十二指肠[4]

7.7 运用

1.本方主治上热下寒之蛔厥证[4]。以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为证治要点[4]。久泻、久痢属寒热错杂、正气虚弱者,亦可用之[4]

2.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虫力较弱,临床运用时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槟榔等以增强驱虫作用[4]。若热重者,可去附子、干姜;寒重者,可减黄连、黄柏;无虚者,可去人参、当归;呕吐者,可酌加吴茱萸、半夏以和胃降逆而止呕;腹痛甚者,可酌加木香、川楝子以行气止痛;便秘者,可酌加大黄、槟榔以泻下通便[4]

3.使用注意:禁生冷、滑物、臭食等;性质毕竟偏温,以寒重者为宜。

4.蛔厥:龙某某,女,22岁。1961年9月诊治。突发胃脘偏右疼痛四日,呈阵发性,发时痛如刀绞,如顶如钻,坐卧不安,展转躁烦,恶心不止,呕吐苦汁,汗出身冷,四肢厥逆,畏寒发热,白睛微黄,病后在某医院检查:T38.7℃,P100次/分,BP110/80mmHg,血:白细胞13000/mm(立方),中性84%,淋巴16%,剑突下偏右压痛,无明显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诊为"胆道蛔虫病"。门诊观察三日,迭经解痉、镇静、利胆、输液,抗感染等治疗,罔效。余诊其脉弦数,舌尖红,苔黄滑。诊为"蛔厥"。拟乌梅九作汤剂:乌梅15g,黄连9g,黄芩12g(因黄柏缺代之),炒川椒9g,细辛3g,桂枝9g,干姜9g,制附片12g(先熬一小时),南沙参12g,当归9g。二帖尽剂,诸症消失。继以乌梅九3g,日二次。越五日,体力恢复,劳动如常。

5.胆道蛔虫病:用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病3例。用法为每日3次,第1次9g,然后每次3g。药后第1日症状即减轻,3-4日后症状基本消失。

6.久痢:张某某,男,38岁,已婚。主诉:腹痛,少腹下坠,大便带白色粘冻,八年余。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每当发病时,腹部下坠有便意,轻微里急后重,大便日行6至8次,粪便色白如涕,不带血,有腥臭味,服西药痢特灵等效果不佳,又多次服中药芩、柏、连和参苓白术散等亦不见显效,病时轻时重。1975年6月来本院就诊时,面色苍白少华,体倦泛力,形体消瘦,口苦口粘,但饮食如常,脉缓滑无力,舌质红,苔薄白稍腻。余深思,患者罹病日久,收涩止痢,健脾止泻等法,前医用之罔效,不宜重蹈覆辙,古人有训:"初痢则泻,久痢则补","久病多虚,新病多实"。本证当局寒热错杂,正气虚惫之证。余将乌梅丸变汤剂加减治之,药物:乌梅30g,细辛3g,桂枝9g,党参30g,附子9g,川椒6g,黄柏12g,当归9g,米壳6g,黄连9g,诃子肉15g,炒扁豆30g,干姜炭12g,煅龙牡各30g。水煎服。六剂服后,腹痛下坠除,大便日行减至2至3次.,粪便中粘冻物大减,有阳气鼓舞回升之象,按原方续进十剂,第三次来诊,大便粘液止,日行一次,粪便色黄成形。以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发。

7.厥阴消渴证:蒋某,女,5l岁。1954年8月5日诊。自述七日前因露天乘凉后即感头痛发热恶寒。经治疗头痛发热已解。近两日来口渴引饮,日进四五壶(每壶约盛8磅)水,亦不解渴。前医用益胃汤罔效,昨日又服人参白虎汤,反渴甚。症见脉细弱,小便清长,四肢厥冷,渴饮不解,三日前,曾吐蛔虫一条。辨证:此吐蛔之后消渴,乃厥阴病上热下寒证也。上热则消渴,下寒则溺清。老年体弱,阳不温煦则脉细弱,肢冷,故断为厥阴消渴证。用乌梅丸全方一帖,水煎服。翌日复诊,口渴大减,但肢冷仍存,守方重用参、附,益气温阳,两剂而愈。

7.8 现代适应证

[5]

适应证:肠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症、慢性肠炎、慢性菌痢等属寒热错杂而正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7.8.1 肠道蛔虫症

肠道蛔虫症是一种传染病,蛔虫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一般经口误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得病,偶有经灰尘、飞沫吸入口中咽下而得病者。虫卵被吞入肠道后,幼虫破卵而出,穿入肠壁经门静脉系统循环而进入肺,再穿破肺组织进入肺泡,沿支气管向上移行到气管再重新被吞下进入小肠发育成成虫,也可到达其他器官。蛔虫以肠内食物及营养物质为食,临床上可出现幼虫移性症状,出现蛔幼性肺炎,食欲不振,或多食易饥,腹痛,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回肠性梗阻、肠穿孔、腹膜炎以及胆道蛔虫症。

7.8.2 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实质上是指慢性腹泻病,既包括感染性腹泻也包括非感染性腹泻。所谓慢性腹泻是指人排便次数>3次/d,粪便量增加>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腹泻超过4周。其常见病因为:①胃肠道疾病,如胃癌、胃炎、慢性痢疾、肠结核、肠道菌群失调症、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结肠炎、结肠血吸虫病、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及其他肠道慢性感染性疾病等多种疾病。②肝胆胰腺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胆管癌等。③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尿毒症、风湿免疫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食物过敏等多种疾病。其常见机理分为渗透性、渗出性、分泌性及肠运动功能异常4种情况。①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腔含有大量不被吸收的溶质使肠腔渗透压增高,大量液体进入肠腔引起腹泻。②分泌性腹泻是指肠黏膜上皮细胞电解质转运机制障碍导致肠道电解质、水分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所致,或先天性肠黏膜离子吸收缺陷所致腹泻;或广泛的肠黏膜病变最终导致肠上皮细胞水、电解质分泌增多和吸收减少。③渗出性腹泻是指肠黏膜的完整性因炎症、溃疡等病变而受到破坏,造成大量渗出而引起腹泻。④肠运动功能异常是指肠蠕动过快,以致肠腔内水分和电解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过短,影响其吸收所致。所谓慢性肠炎这4种机制大都同时或先后存在。

7.8.3 慢性菌痢

慢性痢疾主要是由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来,病程超过2个月即为慢性痢疾。致病菌为痢疾杆菌,病变主要在乙状结肠及降结肠,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长期的左下腹疼痛,里急后重和脓血便。

7.8.4 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是肠道蛔虫症的常见并发症。蛔虫一般寄生于下段小肠内,喜碱厌酸,当寄生环境发生变化如胃肠功能紊乱、饥饿、发热、驱虫不当时,蛔虫可上窜至十二指肠,如有Oddi,s括约肌功能失调,有钻孔习性的蛔虫即可钻入胆道,蛔虫机械刺激引起Oddi's括约肌痉挛,诱发胆绞痛,并可诱发急性胰腺炎;虫体带人肠道细菌即可导致胆道感染,严重时引起胆管炎和肝脓肿;蛔虫在胆道死亡后,其残骸和虫卵可在胆道内沉积,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蛔虫还可钻入胆囊内引起胆囊炎和胆囊穿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右上腹压痛及莫菲征阳性。

7.9 药理作用

[6]

7.9.1 对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君药乌梅对蛔虫有兴奋和刺激后退作用,5%乌梅丸溶液对蛔虫活动有明显抑制作用,蛔虫在30%乌梅丸溶液中30分钟后活动完全静止;乌梅水煎剂对福氏痢疾杆菌、志贺痢疾杆菌、沙门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及类白喉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变形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以及肠球菌均有抑制作用;乌梅提取物对汉逊酵母菌、黑曲霉菌等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华支睾吸虫产卵能力。臣药蜀椒挥发油能使猪蛔虫中毒,具有驱虫作用,对血吸虫有直接抑制作用,对蚧螨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除对乌梅所抑制的绝大部分细菌有抑杀作用外,还对甲、乙型链球菌,枯草杆菌,霍乱弧菌,宋内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羊毛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等11种皮肤癣菌和4种深部真菌也有一定抑杀作用。细辛醇浸剂、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细辛挥发油对结核杆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黄曲霉菌、黑曲菌、白色念球菌等16种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佐药黄连及其所含小檗碱除对上述绝大部分细菌有抑杀作用外,还对鼠疫杆菌、布氏杆菌、结核杆菌,特别是幽门螺旋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牙周致病菌、阴道滴虫、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对各型流感病毒,乙肝病毒、新城鸡瘟病毒、柯萨奇B3病毒、沙眼衣原体均有抑杀作用;黄连煎剂对黄色毛癣菌10余种皮肤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还有杀灭钩端螺旋体作用,能消除耐药质粒,减少耐药菌产生,提高抗内毒素及外毒素的能力。黄柏抗菌谱及抗真菌谱基本与黄连相似,对上述大部分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部分真菌也有抑制作用。桂枝对金黄色及白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沙门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煎剂对流感病毒、孤儿病毒和部分霉菌等有抑制作用。干姜醇提取物及所含姜辣素、姜辣烯酮有显著的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对曼氏血吸虫有杀灭作用,同时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沙门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归煎剂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白喉杆菌有抑制作用,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制作用。使药蜂蜜除对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外,对上述大部分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低浓度抑制,高浓度杀菌。

由以上可以看出,君、臣、佐各药对蛔虫均有驱杀作用,更重要是对多种寄生虫、细菌、真菌、病毒也有抑杀作用。

7.9.2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乌梅煎剂可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胆囊收缩,乌梅提取液可抑制肠平滑肌张力升高及推进运动,对抗毛果芸香碱和氯化物所致肠痉挛,协同阿托品、肾上腺素所致的肠平滑肌松弛作用。臣药蜀椒水提取物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坏有抑制作用,保护肝脏,防止ALT升高,同时对实验性胃溃疡有抑制作用;花椒水煎剂对胃肠运动呈抑制和兴奋双相调节作用,小剂量显著兴奋之,大剂量则抑制之,对番泻叶、蓖麻油所致的腹泻有对抗作用。细辛挥发油对肠平滑肌也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小剂量兴奋之,大剂量则抑制之。黄连及其所含小檗碱可促进胆汁形成,促进胆汁中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小檗碱能在1.5小时之内将胆汁排泄量增加2倍;同时对胃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抑制胃酸分泌,较强抑制致胃炎、胃溃疡的幽门螺旋杆菌,促进胃溃疡愈合;小檗碱对胃肠运动也有双相调节作用,低浓度兴奋之,引起痉挛,高浓度则抑制之,具有解痉效果;还能对抗乙酰胆碱、组胺、氯化钡、缓激肽所致的回肠痉挛。黄柏能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胆汁排泄;黄柏也含有小檗碱,对胃肠运动亦呈双相调节作用,黄柏酮能使胃肠张力及振幅增加,黄柏内酯则使肠管松弛。附子煎剂具有胆碱样、组胺样、抗肾上腺素样作用,能显著兴奋肠管自发性收缩,但抑制胃排空。桂枝有健胃作用,其所含桂皮醛能促进胃肠蠕动,使肠中腐败之气排出,而不致引起下痢;而桂皮酸则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干姜煎剂能使胃液分泌及游离酸分泌增加,脂肪分解酶的活性加强;还能增强唾液分泌,加强其对淀粉的消化能力;干姜水煎剂及其脂溶性物质对多种实验性胃溃疡及应激性溃疡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干姜浸膏对Ach、组胺、BaCl2所致肠管痉挛有抑制作用;干姜石油醚提取物能对抗蓖麻油引起的腹泻,干姜水提物能对抗番泻叶引起的腹泻,但两种提取物均不影响胃肠推进运动;干姜醇提取物、姜酮、姜酚、姜烯酮均有解痉作用,松弛肠管,使之蠕动减少。当归可明显降低肝脏LPO、MDA、腺苷脱氢酶、天冬胺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和含量,对肝损伤时的肝细胞有保护作用;并能显著降低肝硬化患者肝胶原蛋白的含量,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当归水提物、挥发油、阿魏酸钠能明显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固体及胆酸的排泄量;当归流浸膏及挥发油对Ach所致肠收缩有抑制作用,阿魏酸还能抑制胃肠推进运动。人参皂甙Ro、齐墩果酸对肝细胞损伤有抑制作用,人参多糖对多种实验性胃溃疡有抑制作用。使药蜂蜜可使肝细胞再生速度加速,并增强甲硫氨酸促进肝组织再生的作用,对各种延迟愈合的溃疡有加速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蜂蜜作用于胃及十二指肠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的分泌和运动功能,并使胃充血,对肠的推进运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由以上可见该方剂具有强大的保肝利胆作用,这有利于胆道蛔虫症的治疗,同时能抗溃疡、促进消化功能,并对胃肠运动有双相调节作用,这对慢性肠炎、痢疾的治疗十分重要。

7.9.3 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乌梅果汁浓缩液可提高人血液流动性,乌梅汁浓缩液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H2O2诱导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转化活性,抑制AngⅡ诱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活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中AngⅡ刺激的亮氨酸吸收,因此对心血管功能具有保护作用。臣药蜀椒水提取物对儿茶酚胺分泌所引起的心肌损害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能减少心肌内酶及能量的消耗,同时提高机体的活动水平,使心肌细胞膜结合酶的异常变化得到一定恢复;还能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消耗时间、凝血酶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同时抑制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因此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其所含牦牛儿醇具有显著而迅速的降血压作用。臣药细辛能明显改善左心室心泵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及心输出量;细辛醇提取物能提高心源性休克动物平均动脉压、左室收缩压及冠脉血流量,同时降低中心静脉压,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细辛乙酸乙酯可溶部分可抑制KCl所致血管收缩,细辛注射液对肾上腺素引起的微动脉血流停止或缓慢有减慢或推迟作用,对管径收缩时间也有明显的推迟作用。黄连及其所含小檗碱能促进心肌细胞外Ca2+内流,导致细胞内Ca2+浓度增加,因此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和负性频率作用,但小檗碱剂量过大则抑制心肌收缩力;小剂量小檗碱对缺血性损害的心肌细胞的搏动、乳酸脱氢酶的释放、细胞存活率、细胞超微结构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因此有抗心肌缺血作用,但大剂量则引起心肌细胞损害;对衰竭的心脏可显著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梗死后衰竭的心室功能;小檗碱能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因而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小檗碱还具有旷受体阻断作用,因而具有显著的降血压作用;小檗碱对ADP、花生四烯酸,胶原Ⅱ及钙离子载体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及ATP释放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柏主要成分也是小檗碱,因此其对心肌的作用与黄连相似,即呈双相调节作用,小剂量兴奋心脏,大剂量则抑制之,同时具有显著降血压作用。附子水煎剂以及其所含去甲乌药碱、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均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收缩速度加快;同时附子及所含乌头碱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作用,可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心肌缺血;附子煎剂能对抗应激性心肌损伤,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附子有显著的对抗缓慢型心律失常作用,去甲乌药碱对异常搏动所致慢性心律失常有明显防治作用,能改善房室传导,加快心率,恢复窦性心律;另外附子正丁醇、乙醇及水提取物可预防心室颤动,但是附子剂量过大则可导致心律失常,以上均说明附子对心脏作用呈双相调节作用,与用药剂量大小有关;另外附子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去甲乌头碱能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具有显著降压作用,这是因为去甲乌药碱具有兴奋β受体而阻断α1受体的双重作用;而氯化甲基多巴胺为α受体激动剂,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α受体均有兴奋作用,因此二者具有升压作用,同时有强心作用,因此对失血性、心源性、过敏性、内毒素性休克均有抗休克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血压回升,改善循环。桂枝水煎剂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桂枝蒸馏液可降低心脏缺血再灌注室颤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桂枝可减少心肌乳酸脱氢酶和磷酸肌酸肌酶的释放,减少LPO生成,提高SOD活性;桂枝煎剂可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微循环;桂枝醛具有抗凝血酶作用,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干姜及所含姜酚、姜烯酮具有强心作用,对心肌缺血、缺糖性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同时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对血压表现一过性降低、然后上升、以后又持续下降三相性作用。当归及其所含阿魏酸可减轻心肌细胞内Ca2+、Na+蓄积,减少MDA生成及CPK、LDH、AST释放,降低冠脉血管阻力和心肌含水量,使心肌功能及超微结构改善;对抗垂体后叶索引起的心肌缺血,缩小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体积,同时减慢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延长平台期,抑制异位节律点,提高致颤阈,从而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当归具有显著降血压作用,能扩张血管,对冠状血管、脑血管、肺血管、外周血管均有扩张作用;当归水煎剂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降低血黏度,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活酶时间,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缩短RBC及血小板电泳时间,抑制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因此又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人参能促进儿茶酚胺释放,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使细胞内Na+增加,促进Na+-Ca2+交换,使Ca2+内流增加,因而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血流量,其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人参三醇皂苷;人参对动物的冠状动脉、脑血管、椎动脉、肺动脉均有扩张作用,可增加这些器官血流和血液循环;对血压有双相调节作用,与剂量及机体状态有关,小剂量可升高血压,大剂量则降低血压,对高血压病人有降压作用,对低血压和休克病人则有明显的升高作用,因此对多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均有对抗作用,提高休克患者心肌收缩力,升高其血压,改善循环衰竭症状;同时人参能显著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蜂蜜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同时对血压呈双相作用,当血压下降时升高血压,一般情况下具有降血压作用。由以上可以看出该方剂所有中药对心血管具有一致性的积极促进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保护心肌细胞,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流变;对血压以降压为主,但又呈双相调节作用。

7.9.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乌梅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抗过敏作用,但大剂量水提物则使免疫器官重量减轻;乌梅果仁中多糖成分激活人血浆补体旁路途径及凝集反应。臣药蜀椒可增强中性粒细胞杀菌能力,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E玫瑰花环形成率,因此对特异性免疫力及T细胞免疫力均能提高。佐药细辛水及乙醇提取物对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性介质释放有抑制作用,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显著抑制PHA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明显抑制溶血素抗体的生成。黄连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激活巨噬细胞出现趋化移动到达补体活化部位,而呈趋化因子样作用。附子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促进作用,附子注射液可明显促进SRBC免疫所致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及血清抗体形成;并可提高补体含量,使玫瑰花环形成细胞数和T细胞转化率明显增加。桂枝能抑制IgE所致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过敏性介质的释放,并能抑制补体活性,具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干姜也有促进免疫功能的作用。对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当归、当归多糖、阿魏酸均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提高NO含量,对抗环磷酰胺对巨噬细胞的抑制,对抗氢化可的松引起的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的减轻,对抗外周血WBC的下降;对于特异性免疫功能,当归醇沉物能单独或协同ConA/LPS促进脾脏及胸腺T、B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对抗氢化可的松对ConA诱导的脾脏及胸腺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的抑制作用;当归内酯能增强细胞毒T细胞的功能,增加其杀伤活性,当归多糖可提高E玫瑰花环形成率及ANAE染色阳性率,对脾淋巴细胞有明显促进增殖的作用,能促进ConA活化胸腺细胞的增殖;当归水煎液及当归多糖能明显提高SRBC抗体溶血素(IgM)的产生和血清中抗体的效价;阿魏酸对脾淋巴细胞DNA合成有活化作用,在ConA刺激下作用更显著;对于细胞因子,当归醇沉物可显著增强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诱导脾淋巴细胞分IFN-γ,增强TNF-γ活性;当归注射液能明显增强IL-2的产生。人参及人参皂苷对多种动物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有明显的激活作用,促进血清补体生成,促进脾脏NK细胞活性,并可在ConA存在条件下诱生INF-γ和IL-2;人参能提高血清IgG、IgA、IgM水平,提高血清中溶血素浓度,促进T、B淋巴细胞对分裂原PHA、ConA、LPS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因此对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有促进作用,人参皂苷及人参多糖是提高免疫功能的主要成分。蜂蜜能显著增加抗体分泌细胞数,故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

由以上可以看出该方剂各味中药除细辛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外,其他各味中药均能促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7.9.5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君药乌梅果实水提物有清除羟自由基的作用。臣药蜀椒水煎剂及其所含香柑内酯能非常显著地抑制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炎性水肿。臣药细辛及其所含挥发油具有ACTH样作用,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对抗炎性介质的作用,清除自由基,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游走、渗出及水肿、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黄连对多种原因所致的炎症以及炎症的多个环节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小檗碱明显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运动,抑制多形核WBC化学发光反应,对WBC系统的羟自由基及H2O2导致的化学发光亦有显著抑制作用;能降低炎性组织中PGE2的含量,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中磷脂酶A2的活性,减少炎性介质的生成,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黄柏也含有小檗碱,因此具有与黄连相似的抗炎作用。附子煎剂及其所含乌头碱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而发挥抗炎作用,同时附子本身也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因此对炎症的多个环节及不同过程均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附子所含去甲乌药碱能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诱生的透明质酸和和牛关节液中的氨基多糖的解聚具有保护作用,因此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桂枝可抑制组胺生成,抑制前列腺素E的合成与释放,清除自由基,抑制IgE所致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并能抑制补体活性;桂枝煎剂、挥发油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肉芽组织增生等炎症过程均显著抑制。干姜乙醚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干姜和附子一样可通过肾上腺皮质功能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水肿、肉芽组织增生等多个环节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归水煎剂对多种致炎剂引起的急性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降低炎症组织中PGE2释放量,降低补体旁路溶血活性;能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羟自由基自,抑制自由基诱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当归水煎剂能明显提高大脑皮质SOD、Ca2+-ATP酶活性,降低NO、Ca2+含量及NOS活性,因此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人参皂苷R0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降低炎性肿胀以及炎性组织中羟脯氨酸浓度;人参皂苷Rb1可清除超氧阴离子,降低MDA含量,并显著增加肝胞浆GSH-Px及CAT活性,从而使体内H2O2清除;人参提取物可减少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对Hb的氧化,抑制RBC溶血及膜脂质过氧化作用。

由以上可以看出该方剂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氧化损伤作用。

7.9.6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臣药蜀椒对脑细胞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能延长脑细胞缺氧的存活时间,抑制急性脑缺氧损伤后皮质强啡肽的降低。细辛所含挥发油具有很强的解热降温作用以及镇静、镇痛作用,其镇痛强度与氨基比林0.5g/kg相当;细辛具有ACTH样作用,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黄连能抑制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与释放,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黄连所含叔胺类生物碱能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产生抑制作用,因而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小檗碱能扩张脑膜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能提高动物缺血再灌注早期海马CA1区神经元内线粒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对缺血的耐受性,减轻缺血在灌注海马CA1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程度,降低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对缺血性损伤脑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小檗碱能升高脑缺氧时SOD、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明显抑制缺血/缺糖诱导的神经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的升高。黄柏也含有小檗碱,同样对中枢有抑制作用,有镇静和解热作用。附子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对大脑中枢有抑制作用,有镇静、镇痛作用,其有效成分是乌头碱;消旋去甲乌头碱为部分β受体激动剂,并可阻断α1受体而激动α2受体,乌头碱、3-乙酰乌头碱均具有局部麻醉作用;更重要的是附子可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而且本身又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桂枝煎剂、桂皮醛、桂皮酸具有解热作用,桂枝煎剂及其挥发油能提高动物的痛阈值,具有镇痛作用,同时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干姜具有镇痛作用。当归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加快脑组织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元代谢,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生长和修复相关蛋白cyclinDi和GAP-43,促进神经细胞黏附分子以及促进微血管相关蛋白的表达,减少细胞调亡的发生,对半暗带的细胞凋亡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当归能逆转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异常改变,改善神经细胞代谢,促进神经再支配,具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人参能促进脑内RNA和蛋白质合成,促进脑内神经递质Ach的合成和释放,提高脑内DA.和NA的含量,促进神经细胞发育,增加脑重量和大脑皮质的厚度,增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上层的突触数目,提高海马区神经元功能;保护脑细胞,延长其存活时间,降低其死亡率,增加脑血流,改善大脑能量代谢,因此能提高学习,促进记忆,具明显的益智作用,其主要成分是人参皂苷Rg1、Rb1;人参皂苷Rg类对大脑有兴奋作用,Rb类有抑制作用,且小剂量为兴奋,大剂量则为抑制,因此人参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和抑制作用,呈双相调节作用,这些调节作用通过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使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使紧张造成紊乱的神经活动恢复正常,改善神经活动的灵活性,提高脑力工作效率;人参皂苷能增加缺血再灌注脑血流量,减少钙积累,减轻脑水肿,促进再灌注恢复,此外人参制剂能增加大脑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乳酸、丙酮酸及乳酸/丙酮酸比值,使葡萄糖的利用从无氧代谢途径转变为有氧代谢,使大脑更合理地利用葡萄糖氧化产能;更重要的是人参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及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人参能增强甲状腺功能,促进甲状腺素释放增加,刺激胰岛释放胰岛素,并促进葡萄糖引起的胰岛素释放。

值得重视的是该方剂中的细辛、干姜、附子、人参、黄连均对肾上腺皮质有兴奋作用。

7.9.7 参考资料

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作用机制《福建中医药》(1960;6:29):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乌梅丸有麻醉蛔虫的性能,达到了抑制蛔虫蠕动的作用;2.乌梅丸能作用于肝脏,促进肝脏分泌胆汁量增加;3.乌梅丸由胆汁排泄,改变胆汁的酸碱度;4.服乌梅丸后能使Odd氏括约肌弛缓扩张。因此,初步推测乌梅丸作用机制有二:一是服乌梅丸后使蛔虫麻醉,失却固有附着肠壁的能力。由于胆汁分泌增加,冲击这些没有活动性的蛔虫,而退回十二指肠;二是由于服乌梅丸后,改变了胆汁的酸碱度,使胆汁逐渐趋于酸性,蛔虫本来有恶酸好碱的特性,此种改变,使胆道成为不利于蛔虫生存的环境,蛔虫能通过弛缓扩大的Odd氏括约肌退回十二指肠,而使胆道蛔虫病治愈。

7.10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肺气;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甘以缓脾气;寒淫於内,以辛润之,当归、桂、椒、细辛之辛以润内寒;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姜、附之辛热以胜寒;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

2.《内台方议》:蛔为阴虫,故知阳微而阴胜,故用乌梅为君,其味酸,能胜蛔;以川椒、细辛为臣,辛以杀虫;以干姜、桂枝、附子为佐,以胜寒气而温其中;以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以人参、当归之甘而补缓其中,各为使。

3.《古今名医方论》引柯韵伯:吐蛔,仲景立方皆以辛甘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风木耳!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所养,是固其本;肝欲散,细辛、干姜辛以散之;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渍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少与而渐加之,缓则治其本也。故药亦寒热互用,且胸中烦而吐蛔,则连、柏是寒因热用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化虫佳剂。久痢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之,下利自止。

7.11 附注

乌梅丹(《普济方》卷三九九引《医方妙选》)、乌梅安胃丸(《饲鹤亭集方》)、杀虫乌梅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兰州方)、安胃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

8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方之乌梅丸

8.1 方名

乌梅丸

8.2 组成

炒乌梅肉、桂心、炙甘草、人参、升麻、肉苁蓉(酒浸一夜,刮去皱,炙令干)各一两,常山、鳖甲(酥炙)、虎头骨(酥炙)各二两,炮附子、桃仁(汤浸,去皮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麝香一分,炒豆豉一合[6]

乌梅肉1两(酒拌,微炒),恒山1两(锉),知母半两,犀角屑半两,朱砂半两(细研),龙骨半两,虎头骨1两(涂酥,炙令黄),川升麻半两,香豉半两(炒干),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8.3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6]

上为末,入研了药,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4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之乌梅丸主治肾疟,腰背痛,手足寒,食少无力[6]

主治肝疟久不愈。

8.5 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食前粥饮送下[6]

每服2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9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之乌梅丸

9.1 组成

乌梅三两[6]

9.2 制法

烧存性,醋煮米糊为丸[6]

9.3 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日三次[6]

9.4 功能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之乌梅丸主治大肠素虚夹风,又饮酒过度夹热,下利脓血,且痛甚者[6]

10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方之乌梅丸

10.1 方名

乌梅丸

10.2 别名

鳖甲丸

10.3 组成

乌梅肉1两,蜀漆1两,鳖甲1两,萎蕤1两,知母1两,苦参1两,恒山1两半,石膏2两,甘草18铢,细辛十八铢,香豉1合。

10.4 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之乌梅丸主治肝邪热如疟,令人颜色苍苍,气息喘闷,状如死者,或久热劳微动如疟,积年不瘥。

10.5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酒送下,1日2次;饮服亦得。

10.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7 附注

鳖甲丸(《圣济总录》卷三十六)。

11 《医心方》卷十一引《集验方》之乌梅丸

11.1 方名

乌梅丸

11.2 组成

乌梅360枚(去核,熬令可捣),附子4两(炮),黄连12两,干姜4两。

11.3 主治

《医心方》卷十一引《集验方》之乌梅丸主治久新寒冷下利,腹内不安,食辄注下者。

11.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饮送下,1日2次。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2 《医方类聚》卷一二一引《千金月令》方之乌梅丸

12.1 方名

乌梅丸

12.2 组成

乌梅8分(熬),肉苁蓉6分,恒山6分,甘草6分,杏仁(熬,去皮尖)、桂心、知母、鳖甲(炙)、桃仁49枚(熬,去皮尖)。

12.3 主治

《医方类聚》卷一二一引《千金月令》之乌梅丸主治疟疾,久不愈者。

12.4 用法用量

每服25丸,空腹饮送下,加至35丸。

1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12.6 用药禁忌

忌菘菜、人苋、生葱、油腻、热面。

13 《外台秘要》卷五引《备急方》方之乌梅丸

13.1 方名

乌梅丸

13.2 组成

乌梅肉3两(熬),苁蓉3两,桃仁3两(熬,去皮),常山3两(熬),升麻2两(炙),桂心2两,甘草2两(炙)(一方有豉3两,熬)。

13.3 主治

《外台秘要》卷五引《备急方》之乌梅丸主治疟疾,无问年月远近。

13.4 用法用量

未发时服20丸,酒送下;欲至发时,更服20丸。饮服亦得。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3.6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

13.7 附注

此药或吐利,或不吐利,勿怪,五六日频进佳。

14 《太平圣惠方》卷十三方之乌梅丸

14.1 方名

乌梅丸

14.2 组成

乌梅肉3分(微炒),黄连3分(去须,微炒),当归3分(锉,微炒),诃黎勒皮3分(煨微黄),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黄燥),干姜1分(炮裂,锉)。

14.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三之乌梅丸主治伤寒下痢腹痛,昼夜无度。

14.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5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方之乌梅丸

15.1 方名

乌梅丸

15.2 组成

乌梅肉4两,当归3两,桂心2两,黄连4两,吴茱萸4两,干姜4两,蜀椒1两半。

15.3 功效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之乌梅丸具有消谷,下气,补虚之功效。

15.4 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之乌梅丸主治久痢,诸药不愈,数10年者。

15.5 用法用量

食后服10丸,1日3次。

15.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6 《外台秘要》卷五引《古今录验》方之乌梅丸

16.1 方名

乌梅丸

16.2 组成

乌梅肉2两,常山2两,鳖甲2两(炙),香豉2两,蜀漆2两(生用),人参1两,肉苁蓉2两,桂心2两,知母2两,桃仁2两(去尖皮,别捣如稀饧)(一方有升麻2两,甘草2两)。

16.3 主治

《外台秘要》卷五引《古今录验》之乌梅丸主治温瘴、痰疟。

16.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酒、饮任下。

1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6.6 用药禁忌

忌生葱、生菜、苋菜、海藻、菘莱。

17 《医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方之乌梅丸

17.1 方名

乌梅丸

17.2 别名

黄连乌梅丸

17.3 组成

乌梅(割取皮)3两(火熬令干),黄连3两。

17.4 主治

《医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之乌梅丸主治赤白滞下,昼夜数十行者。

17.5 用法用量

晨服10丸,不知稍增,可至20-30丸,昼夜可6-7服。若候不愈,可增服70-80丸。

17.6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7.7 用药禁忌

服药期间欲食,勿与服药相近。

17.8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黄连苦寒,本经主肠澼腹痛,专取苦燥以坚肠胃;配以乌梅益津开胃,不使木邪横干脾土。近世医师每谓初痢后重未除,不可便用酸收,而《备急千金要方》用此治暴痢,不致热毒上攻,全赖酸收之力,详此治例,又未可一概论也。

17.9 附注

黄连乌梅丸(《普济方》卷二一一)。

18 《普济方》卷二○○引《肘后方》方之乌梅丸

18.1 方名

乌梅丸

18.2 组成

乌梅肉(炒)半两,甘草(炙、锉)半两,升麻半两,人参半两,桂(去粗皮)半两,肉苁蓉(酒浸,切,焙)3分,桃仁(汤浸,去皮尖,炒,别研)3分,常山(锉)3分,豉(微炒)1合。

18.3 主治

《普济方》卷二○○引《肘后方》之乌梅丸主治积年劳疟不愈,颜色羸瘦无力。寒疟。

18.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温米饮送下,发前再服,渐加至30丸。寒疟,未发前每服20丸,空心温酒送下,1日2次,加至30丸。

18.5 制备方法

上除桃仁外为末,入桃仁再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9 《肘后方》卷三方之乌梅丸

19.1 方名

乌梅丸

19.2 别名

甘草乌梅丸

19.3 组成

甘草2两,乌梅肉(熬)2两,人参2两,桂心2两,肉苁蓉2两,知母2两,牡丹2两,常山3两,升麻3两,桃仁(去皮尖,熬)3两,乌豆皮(熬)3两。

19.4 主治

《肘后方》卷三之乌梅丸主治一切疟。

19.5 用法用量

发日五更服30丸,平旦服40丸,酒送下;欲发40丸;不发日空腹服40丸,晚服30丸。

19.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19.7 用药禁忌

服后10余日,忌吃肥肉。

19.8 附注

甘草乌梅丸(《鸡峰普济方》卷十四)。

20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方之乌梅丸

20.1 方名

乌梅丸

20.2 组成

乌梅肉(炒)1两,知母(焙)1两,鸡舌香1两1分,紫菀(去苗土)1两1分,赤芍药1两1分,大黄(蒸3度,焙)1两1分,黄芩(去黑心)1两1分,细辛(去苗叶)1两1分,桂(去粗皮)半两,白矾(枯)半两,栝楼根(焙)半两。

20.3 主治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之乌梅丸主治诸骨蒸久治不愈。

20.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米饮送下,1日2次。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1 《袖珍》卷三方之乌梅丸

21.1 方名

乌梅丸

21.2 组成

神曲、乌梅、麦蘖、龙脑叶。

21.3 功效

《袖珍》卷三之乌梅丸句消酒食之功效。

21.4 用法用量

甘草膏子为丸服。

22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方之乌梅丸

22.1 方名

乌梅丸

22.2 组成

乌梅、巴豆,丁香7个,半夏7枚(制)。

22.3 功效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之乌梅丸具有下痰,消食之功效。

22.4 用法用量

每服3丸,橘皮汤送下。

2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清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23 《卫生总微》卷十六方之乌梅丸

23.1 方名

乌梅丸

23.2 组成

乌梅肉1两(焙干),母丁香半两,桂心半两,当归(去须,洗,焙)半两,干漆半两(炒烟出尽)。

23.3 主治

《卫生总微》卷十六之乌梅丸主治小儿疟疾寒甚者。

23.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粥饮调下。

2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入研细麝香末半钱,拌匀,炼蜜为丸,如黍米大。

24 《医方类聚》卷一三九引《严氏济生方》方之乌梅丸

24.1 方名

乌梅丸

24.2 组成

乌梅肉2两,黄连(去须)3两,当归(去芦)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

24.3 主治

《医方类聚》卷一三九引《严氏济生方》之乌梅丸主治热留肠胃,下痢纯血,脐腹痛,或先经下痢未断,蕴毒伏热,渗成血痢。

24.4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空心食前以米饮送下。

2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5 《医方类聚》卷八十五引《济生续方》方之乌梅丸

25.1 方名

乌梅丸

25.2 组成

乌梅3两(烧存性)。

25.3 主治

《医方类聚》卷八十五引《济生续方》之乌梅丸主治大便下血不止。

25.4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空心、食前用米饮送下。

2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好醋打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6 《普济方》卷二三九引《澹寮》方之乌梅丸

26.1 方名

乌梅丸

26.2 组成

巴豆(去油)2粒。

26.3 主治

《普济方》卷二三九引《澹寮》之乌梅丸主治寸白虫病。

26.4 用法用量

饭饮吞下7丸。稍久脏腑未转,再吞2丸。凡取此虫须断荤腥3-4日,纵腹肚嘈杂,亦当忍耐。服药后,须以软烂粥饭将息,亦未须便吃荤腥。若觉虫下未尽,或可斟酌再服药,取令尽为度。仍须月初1-2间服药为妙。

26.5 制备方法

蒸烂乌梅肉为丸,分作二-七丸。

27 《医方类聚》卷一二九引《王氏集验方》之乌梅丸

27.1 方名

乌梅丸

27.2 组成

乌梅(取肉)1两(细锉,炒干),巴豆半两(去皮心膜,并油)。

27.3 主治

《医方类聚》卷一二九引《王氏集验方》之乌梅丸主治水气痰喘。

27.4 用法用量

每服7丸,枣汤送下。

2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28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乌梅丸

28.1 方名

乌梅丸

28.2 组成

乌梅1斤,半夏8两,白矾8两,生姜1斤,神曲4两,麦芽4两,陈皮4两,青皮4两,莪术4两,枳壳4两,丁皮4两,大腹子4两。

28.3 功效

《丹溪心法》卷三之乌梅丸具有消食化痰之功效。

28.4 主治

《丹溪心法》卷三之乌梅丸主治酒毒。

28.5 用法用量

每服40-50丸,姜汤送下。

28.6 制备方法

先将前4味同为细末,新瓦两片夹定,火上焙3日3夜;次入后8味,用酒糊为丸。

29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一方之乌梅丸

29.1 方名

乌梅丸

29.2 组成

乌梅肉1两(微炒),柴胡1两(去苗),生干地黄半两,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令黄),虎头骨半两(涂酥,炙令黄),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恒山半两,黄耆半两(锉),秦艽半两(去苗),人参半两(去芦头),远志半两(去心),地骨皮半两,前胡半两(去芦头),知母3分,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枳壳2两(麸炒微黄,去瓤),豉心3分(炒黄焦)。

29.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一之乌梅丸主治热劳四肢少力,发渴寒热,不思饮食,渐加羸瘦。

29.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饮送下。

2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9.6 用药禁忌

忌生葱、苋菜、生菜。

30 《普济方》卷二一二方之乌梅丸

30.1 方名

乌梅丸

30.2 组成

乌梅肉2分,黄连2两,艾叶2两,干姜1两,甘草1两(炙)。

30.3 主治

《普济方》卷二一二之乌梅丸主治痢下脓血,食不消化。

30.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1日3-4次。

3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1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方之乌梅丸

31.1 方名

乌梅丸

31.2 组成

乌梅肉(焙)1两,茜根(去土)1两,木瓜(焙)1两,葛根(炮)1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人参1分,白术1分,甘草(炙)半两。

31.3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之乌梅丸主治小儿疳渴,饮水不止。

31.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新汲水化下。

3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沙糖为丸,如皂子大。

32 《保婴撮要》卷十八方之乌梅丸

32.1 方名

乌梅丸

32.2 组成

乌梅30个(酒浸,肉研烂),细辛1两,干姜1两,附子(炮)1两,蜀椒4两,黄连1两,当归4两。

32.3 主治

《保婴撮要》卷十八之乌梅丸主治痘疮。

32.4 用法用量

每服数丸,白汤送下。

3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乌梅肉与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33 《痘疹传心录》卷十八方之乌梅丸

33.1 方名

乌梅丸

33.2 组成

乌梅30个,细辛1钱,桂枝1钱,黄柏1钱,干姜1钱,黄连1钱,当归、蜀椒。

33.3 主治

《痘疹传心录》卷十八之乌梅丸主治蛔虫动痛。

33.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白滚汤送下。

3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浸乌梅1宿,去核蒸之,用米饭为丸,如麻子大。

33.6 附注

方中当归、蜀椒用量原缺。

34 《简明医彀》卷二方之乌梅丸

34.1 方名

乌梅丸

34.2 组成

乌梅(取肉)1斤,半夏(研)5两,生姜(切)5两,食盐1两(同入臼捣匀,入坛包固,春5、夏3、秋7、冬10日取出,晒燥),神曲2两半,麦芽2两半,木香1两,槟榔1两,陈皮1两,青皮1两,枳壳1两,三棱1两,蓬术1两。

34.3 主治

《简明医彀》卷二之乌梅丸主治夏秋腹痛泄泻,后重,将欲成痢疾,或痢已通,后犹有余积,腹中鸣痛,胸满腹胀,心疼、痔血。

34.4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空心姜汤送下。

3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35 《医学摘粹》卷三方之乌梅丸

35.1 方名

乌梅丸

35.2 组成

乌梅100枚(不蒸,捣膏),人参2两,桂枝2两,干姜2两,附子2两,川椒2两(去目,炒),当归2两,茯苓3两。

35.3 主治

《医学摘粹》卷三之乌梅丸主治蛔虫病。

35.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1日2次。

35.5 加减

若虫积繁盛者,加大黄2两、巴霜2钱,下尽为佳;如线白虫证,是肝木陷于大肠,木郁不达,是以肛门作痒者,重用杏仁、橘皮以泄大肠滞气,佐以升麻升提手阳明经之坠陷也。

35.6 制备方法

炼蜜同乌梅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36 《验方新编》卷四方之乌梅丸

36.1 方名

乌梅丸

36.2 组成

木香5钱,雄黄5钱,草果1个,乳香1钱,没药1钱。

36.3 主治

《验方新编》卷四之乌梅丸主治经来食物即吐,痰在胸膈,饮食不能下胃。

36.4 用法用量

每早用1丸,含化。

3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乌梅肉捣为丸,如弹子大。

37 《经验女科》卷一方之乌梅丸

37.1 方名

乌梅丸

37.2 组成

朱砂5钱(另研),雄黄5钱(另研),木香5钱,硼砂1钱,草果1个,乳香1钱,胡椒,没药1钱,绿豆35粒。

37.3 主治

《经验女科》卷一之乌梅丸主治经来,饮食后即吐,胸脘隔阻,米谷不下。

37.4 用法用量

每用1丸,噙化。

3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乌梅肉为丸,如杨梅大。

38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之乌梅丸

38.1 方名

乌梅丸

38.2 组成

黄柏(炒)、细辛、肉桂、人参、川椒、当归、干姜。

38.3 主治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之乌梅丸主治胎前脏毒肠风。

38.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盐汤送下。

3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乌梅和蜜为丸。

39 《普济方》卷一一九方之乌梅丸

39.1 方名

乌梅丸

39.2 组成

好百药煎1斤,乌梅肉1两,朴消2两,砂仁半两,香白芷半两,薄荷3两,豆粉5两。

39.3 功效

《普济方》卷一一九之乌梅丸具有生津止渴,凉咽膈之功效。

39.4 主治

《普济方》卷一一九之乌梅丸主治积热。

39.5 用法用量

含化。

39.6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甘草膏为丸,如龙眼大。

40 《慈幼新书》卷十方之乌梅丸

40.1 方名

乌梅丸

40.2 组成

槐花1两,柿饼5个(烧存性)。

40.3 主治

《慈幼新书》卷十之乌梅丸主治大便下血。

40.4 用法用量

空心白汤送下。

40.5 制备方法

乌梅肉2两,蒸饼为丸。

41 《圣济总录》卷一七三方之乌梅丸

41.1 方名

乌梅丸

41.2 组成

乌梅肉(炒)1两,龙胆1两,龙骨1两,黄连(去须)1两半,地龙粪(炒)1两1分。

41.3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七三之乌梅丸主治小儿下痢,日夕不止,手足逆冷,或下鲜血,虚渴不止。

41.4 用法用量

1岁儿服3丸,食前米饮送下。以愈为度。

4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42 《普济方》卷一九八引《太平圣惠方》方之乌梅丸

42.1 方名

乌梅丸

42.2 别名

乌梅苁蓉丸

42.3 组成

乌梅肉(炒)1两半,恒山(锉)3分,豉1合(炒),虎头骨(酥炙)半两,麝香(研)1钱,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细研),附子(炮,去皮)半两,肉苁蓉(酒浸,切,焙)半两,知母(切,焙)1分,桂1分(去粗皮),(一方无知母)。

42.4 主治

《普济方》卷一九八引《太平圣惠方》之乌梅丸主治肾疟,令人腰脊痛,大便难,目眴,手足寒,及疟久不愈者。

42.5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未发前,空腹米饮送下。

42.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2.7 附注

乌梅苁蓉丸(《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43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方之乌梅丸

43.1 方名

乌梅丸

43.2 组成

乌梅肉(炒)4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干姜(炮)2两,黄连(去须,炒)5两,肉豆蔻(去壳)5枚。

43.3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之乌梅丸主治大肠洞泄,水谷入即注下。

43.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米饮送下。

4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4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方之乌梅丸

44.1 方名

乌梅丸

44.2 组成

乌梅肉(炒)3分,常山(锉)半两,桃仁(汤浸,去皮尖,炒黄,别研)半两,丁香半两,肉苁蓉(酒浸,去皱皮,切,焙,令干)3分,人参3分,甘草(炙)3分,知母(焙)半两,桂(去粗皮)3分,木香半两,芜荑仁1两(炒,令香),桔梗(炒)3分。

44.3 主治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之乌梅丸主治脾劳,腹胀,寒热,四肢无力,肌肉消瘦,不入饮食。

44.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陈粟米饮送下,食后再服。

4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5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方之乌梅丸

45.1 方名

乌梅丸

45.2 组成

乌梅20个(醋煮,去核),白矾2两(飞过),诃黎勒11个(炮过,去核)。

45.3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之乌梅丸主治泻血。

45.4 用法用量

每服7丸,米饮送下。

45.5 制备方法

上3味,将矾石、诃黎勒为末,与梅肉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46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方之乌梅丸

46.1 方名

乌梅丸

46.2 组成

乌梅肉(炒)1两,猪肝1大叶(以醋煮令烂,研如糊),草豆蔻(去皮)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甘草(炙,锉)1分,当归(切,焙)3分,干姜(炮)3分,荜茇3分,肉豆蔻(去壳)3分,诃黎勒皮(炒)3分,桂(去粗皮)半两。

46.3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之乌梅丸主治气痢不愈,疲劣,变成冷劳痢。

46.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米饮送下;陈曲汤亦得。

46.5 制备方法

上11味,捣罗10味为末,用猪肝煎为丸,如梧桐子大。

4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646.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4.
  4. ^ [4]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641.
  5. ^ [5]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641-642.
  6. ^ [6]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642-64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