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幽汤

目录

1 拼音

tōng yōu tāng

2 处方

炙甘草 红花各0.3克 生地黄 熟地黄各1.5克 升麻 桃仁泥 当归身各3克

3 功能主治

养血活血,润燥通幽。治噎膈。幽门不通,逆气上冲,吸门不开,饮食不下,或食入反出,大便燥结。

4 用法用量

上药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调槟榔细末15克,食前,稍热服之。

5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下

6 《脾胃论》卷下

6.1 方名

通幽汤

6.2 组成

桃仁泥1分,红花1分,生地黄5分,熟地黄5分,当归身1钱,炙甘草1钱,升麻1钱。

6.3 功效

润燥通塞。以辛润之。润枯槁,通壅塞。调和气血,开通胃腑。

6.4 主治

胃肠燥热,阴液损伤,通降失司,噎塞,便秘,胀满。脾胃初受热中,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气不得上下。燥热内甚,血液俱耗,以致大便闭结。

6.5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都作1服。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稍热服之。

6.6 各家论述

①《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当归、二地滋阴以养血,桃仁、红花润燥而行血,槟榔下坠而破气滞。加升麻者,天地之道,能升而后能降,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经所谓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也。②《医林纂要》:当归身辛甘而润,滋而能行,可以化湿而为血,调热而顺气,独用其身者,以养血而专治幽门也。升麻甘辛寒;行肝气以达脾胃,而达之膻中,使清气升则浊气自降。槟榔苦涩温,能敛气而降泄之,以燥湿除痰,使下行而达于下极,治二便闭结,里急后重。此与升麻一升一降,皆所以通壅塞。桃仁苦甘辛润,缓肝火,和脾土,去瘀血,生新血,润枯槁。红花辛甘苦,功专润燥行血,去瘀生新。生地黄滋阴血以达于上,以助当归而润幽门之槁;熟地黄坚肾水以守于下,而安下焦命门之火。甘草厚脾土而滋血气、和阴阳也。

6.7 附注

本方方名,《东垣试效方》作“导滞通幽汤”;《中国医学大辞典》引作“导气通幽汤”。《兰室秘藏》本方用法:上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调槟榔细末五分,稍热食前服之。《张氏医通》有生甘草,将成用药汁磨槟榔五分调服;《金匮翼》有大黄一钱。

7 《片玉心书》卷五

7.1 方名

通幽汤

7.2 组成

生地、升麻、桃仁泥、归身、甘草、红花、麻仁(炒)。

7.3 主治

津液不足,大肠干涩,大小便不通。

7.4 用法用量

加大黄水煎,调槟榔末服。

8 《古今医鉴》卷八

8.1 方名

通幽汤

8.2 别名

润肠汤、润燥汤

8.3 组成

当归1钱,生地黄5分,熟地黄5分,甘草(炙)5分,升麻1钱,桃仁1钱,红花3分,大黄(煨)3钱,火麻仁3钱

8.4 功效

辛润幽门。

8.5 主治

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大便燥闭,气不得下。

8.6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调槟榔末5分,食前稍热服。

8.7 制备方法

上作1剂。

8.8 附注

润肠汤(《医学六要·治法汇》卷六)、润燥汤(《准绳·类方》卷六)。

9 《片玉痘疹》卷五

9.1 方名

通幽汤

9.2 组成

紫草、归梢、生地、麻仁(研)、枳壳、酒大黄、槟榔、红花、桃仁泥。

9.3 功效

利大便。润肠,凉血,降火。

9.4 主治

痘疹大便艰难。

9.5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0 《医学集成》卷三

10.1 方名

通幽汤

10.2 组成

二地、当归、桃仁、红花、大黄、升麻、香油、蜂蜜(冲)。

10.3 主治

阴虚大便闭。

11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11.1 方名

通幽汤

11.2 组成

大黄3钱,条芩1钱半,车前子3钱。

11.3 主治

孕妇二便不通,脉数者。

11.4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11.5 各家论述

胎热内壅,气化不利,故二便不通,大腹膨胀,胎孕因之不安。大黄通秘宽胀,条苓清热安胎,车前子清热以利小便也。水煎温服,使胎热内化,则二便自通而臌胀无不退、胎孕无不安矣。

12 《清代名医医案大全·叶天士医案》

12.1 方名

通幽汤

12.2 组成

归须、红花、郁李仁、柏仁、麻仁、生地、升麻。

12.3 功效

润下。

12.4 主治

高年肾阴暗亏,血液不能灌溉四旁,肠中枯燥,更衣颇觉费力,大便艰涩不爽,脐间隐隐作痛。

13 《医方考》卷二

13.1 方名

通幽汤

13.2 组成

生地黄、熟地黄、当归梢、大黄(酒浸,煨)、桃仁泥、红花、升麻。

13.3 主治

结燥腹痛。

13.4 各家论述

此方服之,可以通其留滞,故曰通幽。大便燥结,升降不通,故令腹痛。燥者濡之,生地、熟地,皆濡物也;逸者行之,大黄、归梢,皆行物也;留者攻之,桃仁、红花,皆攻物也;抑者散之,升麻之用,散抑郁也。

13.5 附注

《景岳全书》本方用法:用水一钟半,煎服。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