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乌药散

目录

1 拼音

tiān tái wū yào sǎn

2 英文参考

tiantai wuyao powd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天台乌药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医学发明》卷五方为常用方,组成为天台乌药、木香、茴香(炒)、青皮(去白)、良姜(炒)各半两,槟榔(剉)二个,川楝子十个,巴豆七十粒[1]

4 《医学发明》卷五方之天台乌药散

4.1 组成

乌药、木香、炒茴香、青皮(去白)、炒高良姜各半两,槟榔二个,川楝子十个,巴豆七十粒(一作二十粒)。[2]

天台乌药、木香、茴香(炒)、青皮(去白)、良姜(炒)各半两,槟榔(剉)二个,川楝子十个,巴豆七十粒[2]

4.2 制法

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候黑色,去巴豆及麸不用,合诸药为末[2]

先以巴豆微打破,同楝子用麸炒,候黑色,豆,麸不用,余为细末[2]

4.3 用法用量

每服一钱,温酒送下[2]

每服一钱,温酒送下[2]。痛甚者,炒生姜,热酒送下亦得[2]

4.4 功能主治

《医学发明》卷五方之天台乌药散功能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治寒凝气滞而致的小肠疝气,小腹牵引睾丸疼痛。近代常用于睾丸炎、肠痉挛、痛经等寒凝气滞者。[2]

4.5 方解

方中乌药、小茴香理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药;高良姜散寒止痛,青皮调气疏肝,木香行气止痛,均为臣药;槟榔下气导滞,川楝子理气止痛,与巴豆同炒后去巴豆,又可减少川楝子的寒性,及巴豆暴泻之弊,增强其行气破结止痛作用,以上两药,均为佐使。诸药合用,具有散寒凝,行气滞,止疼痛之功。[2]

5 《医学发明》卷三方之天台乌药散

该方剂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有强大的抑杀作用,且其抗病原微生物谱相当广谱。对胃肠道功能既能兴奋又能抑制,特别是能促进排气、保护胃黏膜,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睾丸炎、附睾炎应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临床用于缓解腹痛、睾丸及附睾疼痛可能有一定作用。其对胃炎及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常见致病菌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应进一步探讨。[3]

6 处方

天台乌药 木香 茴香(炒)青皮(去白)良姜(炒)各15克 槟榔2个(锉)川楝子10个 巴豆70粒

天台乌药半两,木香半两,茴香(炒)半两,青皮(去白)半两,良姜(炒)半两,槟榔(锉)2个,川楝子10个,巴豆70粒。

天台乌药12g、木香6g、小茴香6g、青皮6g、高良姜9g、槟榔9g、川楝子12g、巴豆12g。

[4]

6.1 用法用量

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候黑色,去巴豆及麸不用,令诸药为末。每服3克,温酒送下。疼甚者,炒生姜、热酒下亦得。

上8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和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3g,温酒送下。[4]

先以巴豆微打破,同楝子用麸炒,候黑色,豆、麸不用,余为细末。每服1钱,温酒送下;疼甚者,炒生姜、热酒送下亦得。

6.2 功能主治

具有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功效。主治肝经寒凝气滞,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睾丸偏坠肿胀;妇人瘕聚,痛经等。肾肝受病,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妇人瘕聚、带下。疝气、腹痛、胃痛、虫痛、痛经。[4]

6.3 方解

本方主治疝气为寒凝肝脉,气机阻滞所致。因肝的经脉循少腹、络阴器,寒客肝脉,气机阻滞,故少腹疼痛,痛引睾丸,偏坠肿胀。故治疝之法总不离行气疏肝。方中用乌药辛温,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药。青皮疏肝理气,木香行气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良姜散寒止痛,4药皆辛温芳香之品,合用以加强乌药的行气疏肝作用,共为臣药。用槟榔下气导滞,直达下焦而破坚;取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能增强川楝子行气散结之力,又可制其苦寒之性,共为佐使药。综观全方是行气药与散寒药配伍,共成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剂,使气行寒散,肝脉调和,则疝痛自愈。[4]

川楝子与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本方主治寒凝肝脉、气机阻滞之小肠疝气,川楝子虽行气但性苦寒,与巴豆同炒后增强川楝子行气散结之力,又可制其苦寒之性。[5]

6.4 运用

1.使用注意:因湿热为患而见咽干,口苦,目赤,烦热,小便淋痛及阴虚火旺之候,均所禁忌;气疝虚证,阴囊肿胀偏痛,发作缓急无时者,非本方所能治疗。湿热下注之疝痛不宜使用[5]

2.临床运用于偏坠肿胀,可酌加荔枝核、橘核等以增强其行气止痛之功;寒甚者,可酌加肉桂、吴茱萸等以加强散寒止痛之力[6]

3.疝瘕:马氏,24岁,瘕痛十数年不愈,三日一发,或五日、十日一发,或半月一发,发时痛不能食,无一月不发者。与天台乌药散。发时服二钱,痛轻服一钱,不痛时服三五分。一年以外,其瘕化尽,永不再发。

4.积聚:吴,31岁,脐右结癥,迳广五寸,睾丸如鹅卵大,以受重凉,又加暴怒而得。痛不可忍,不能立、坐、卧。服辛香流气饮,三日服五帖,重加附子、肉桂至五七钱之多,丝毫无效;因服天台乌药散,初服二钱,满腹热如火烧,明知药至脐右患处,如搏物者然,痛加十倍,少时腹中起蓓蕾无数,凡一蓓蕾下浊气一次,如是者二三十次,腹中痛楚松快,少时痛又大作,服药如前,腹中热痛、起蓓蕾、下浊气亦如前,但少轻耳。自己初服药起,至亥正共服五次,每次轻一等;次早腹微痛,再服乌药散,则腹中不知热矣。以后每日服二三次,七日后肿痛全消。

5.寒疝:陈某某,男,38岁,农民,秋雨季节,连日抢收,夜间又值宿田野,看守稻粮,以致少腹冷痛,拘急,左睾偏坠,筋肿掣痛,上行脘腹胸胁,不能行动,食少,形寒肢冷,有时泛恶,欲吐,大便带有白色粘液,脉沉细弦,舌苔薄腻。证属寒湿聚于厥阴,肝气失于疏泄,木横侮土,升降不和。法以温通厥阴,和胃化浊。拟方:天台乌药散末三钱,每服一钱,生姜三大片煎汤送下。药后痛止厥回,诸症消失,休息数日而愈。

6.虫积腹痛:李某某,男,35岁,木业工人,主诉:有腹痛史;每年发作数次。近日因偶食生冷,致久病复作。心下至少腹胀痛,拒按,痛剧则汗出淋漓,肢厥欲呕,痛止则神清自若,大便二日未行,脉沉紧,舌淡白,左下唇发现粟状颗粒。良由寒湿阻遏,气不化运,以致蛔虫窜扰。法当利气化湿,温脏安蛔。药用:广木香八分,台乌药三钱,细青皮八分,高良姜一钱,川楝子五钱(巴豆二十个同炒),尖槟榔四钱,开口花椒八分,乌梅二钱,小茴香一钱。服药一剂,大便溏泻二次,排出蛔虫十数条,胀痛全消,病竞霍然。

6.5 现代适应证

[7]

适应证:睾丸炎、附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属气滞寒凝者,均可加减使用。

6.5.1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又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其发病原因有3: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主要原因,该菌有鞭毛,对胃黏膜穿过能力强,分泌空泡毒素A,引起强烈炎症反应;该菌细胞壁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从而共同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②饮食和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及缺乏水果蔬菜等增加了胃炎的易感性。③自身免疫,患者血中存在壁细胞抗体,攻击壁细胞,导致胃黏膜病变。④其他因素如含胆汁及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酗酒、某些食物刺激等或单独或与幽门螺旋杆菌协同导致胃黏膜病变。慢性胃炎主要病理改变是炎症、萎缩和肠化生。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6.5.2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通称为消化性溃疡,其最常见的原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二者均会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破坏,在正常黏膜损害防御和修复过程中,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是损害发生的直接因素,从而发生溃疡,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十二指肠球部、胃角或胃小弯处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边缘光整,底部洁净,由肉芽组织构成,上面覆盖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渗出物;活动性溃疡周围黏膜常有炎性水肿,溃疡浅者累及黏膜肌层,深者可达浆膜层,血管溃破时引起出血,穿破浆膜层引起穿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钝痛、灼痛、胀痛等,尤以空腹时为著;周期性发作,秋冬季为多,发作具有节律性,查体可见上腹部局部轻压痛。

6.5.3 睾丸炎

睾丸炎是由泌尿系感染或前列腺炎、精囊炎扩散而致,感染多从输精管逆行传播,使附睾肿胀,可形成脓肿,累及睾丸形成附睾睾丸炎;睾丸鞘膜可有渗液,精索可增粗,验证反应可波及腹股沟,临床多表现为发热,阴囊肿胀,阴囊皮发红、发热、疼痛,并可向会阴部放射,可伴膀胱刺激征。

6.5.4 附睾炎

附睾炎常由于泌尿系感染和前列腺炎、精囊炎扩散所致。感染多从输精管逆行传播,血行感染少见;老年人前列腺手术后也可使菌尿经输精管逆流至附睾。主要病理改变是附睾肿胀,可形成脓肿,并发睾丸鞘膜积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畏寒、高热,阴囊皮肤发红、肿胀、疼痛并向下腹及会阴部放射,可伴膀胱刺激征。急性附睾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即转为慢性附睾炎,临床表现为阴囊坠胀不适或疼痛,附睾增厚肿大。

6.6 药理作用

[8]

6.6.1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君药乌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能温和而持久地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蠕动加速,收缩力增强,而且有明显的排气功能,其对胃肠呈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乌药水提取物能增进胃肠推进运动,同时还能抑制乙酰胆碱、磷酸组胺、BaCl2所致肠痉挛;乌药水煎剂可增大胃电幅值,兴奋和增强胃运动节律,同时能促进胃液分泌,加强消化功能。臣药小茴香所含茴香油能增强胃肠运动,在腹胀时能促进气体排出,减轻疼痛,可抑制胃液分泌,有抗溃疡作用,同时具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高良姜水提物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对抗水浸应激性溃疡,降低溃疡指数,并可预防致坏死物质所引起的胃黏膜

急性损伤,促进胃黏膜细胞的保护作用;高良姜水煎剂能强烈地抑制胃肠推进运动,并能对抗酚妥拉明的作用,但其水煎剂又能促进胃排空;对于肠管则呈双相作用,0.25%~0.75%水煎剂呈兴奋作用,而1%~1.25%水煎剂及其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则呈抑制作用。青皮所含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排出肠内积气;其煎剂则抑制肠管平滑肌,呈解痉作用。木香对胃肠道有抑制和兴奋双相作用,促进消化液分泌;木香提取液对兔离体肠平滑肌兴奋、肌张力增高、蠕动增强,但去内酯挥发油、二氢木香内酯和总内酯7种内酯成分对犬离体小肠运动均有抑制作用。佐药槟榔所含槟榔碱有拟胆碱作用,能兴奋胆碱受体,促进唾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川楝子能兴奋肠管平滑肌,使其张力及收缩力加强,巴豆虽未入药,但其本身也有强烈的促进肠蠕动作用。由上可以看出该方剂8味药中有4味对胃肠蠕动有促进作用,另4味药则呈双相调节作用,既消除腹胀,增加排气功能,又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功能,此即该方剂“行气、止痛”之功。

6.6.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药乌药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痢疾杆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合胞病毒,柯萨奇(B1、B3、B4)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臣药小茴香挥发油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部分真菌有灭菌作用。臣药高良姜对人型结核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肺炎双球菌以及上述大部分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多种致病性真菌及革兰氏阳性菌、酵母菌均显示很强的抗菌作用。木香对链球菌,金黄色及白色葡萄球菌,伤寒、痢疾等杆菌以及10余种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槟榔对猪绦虫有较强的驱虫作用,对蛲虫、蛔虫、钩虫、鞭虫、姜片虫亦有驱杀作用,对牛绦虫有麻痹作用,对血吸虫有一定预防效果,水浸液对皮肤真菌、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槟榔煎剂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抑制作用。川楝子对猪蛔虫、蚯蚓、水蛭有明显杀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6.6.3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乌药能提高痛阈值而具有镇痛作用。臣药青皮注射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木香75%提取液也具有镇痛作用。小茴香所含小茴香脑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小茴香挥发油、茴香脑有中枢性麻痹作用,对神经肌肉呈箭毒样麻痹;高良姜醚提取物有镇痛作用。佐药槟榔所含槟榔碱可能是混合型的M胆碱受体激动剂。川楝子所含川楝素能阻断神经肌肉接头间的传递,虽然川楝素与肉毒都是选择性地作用于神经肌肉突触前的阻遏剂,但是川楝素能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对抗肉毒的阻遏作用。

可见该方剂抗病原微生物谱相当广泛,这可能就是其治疗睾丸炎、附睾炎的主要机理。

6.7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足厥阴手太阴药也。乌药散膀胱冷气,能消肿止痛;川楝导小肠邪热,因小便下行;木香、青皮行气而平肝;良姜、茴香散寒而暖肾;槟榔性如铁石,能下水溃坚;巴豆斩关夺门,破血瘕寒积;皆行气祛湿散寒之品也。

2.《温病条辨》:乌药祛膀胱冷气,能消肿止痛;木香透络定痛;青皮行气伐肝;良姜温脏??寒;茴香温关元、暖腰肾,又能透络定痛;槟榔至坚,直达肛门,散结气,使坚者溃,聚者散,引诸药逐浊气,由肛门而出;川楝导小肠湿热由小便下行,炒以斩关夺门之巴豆,用气味而不用形质,使巴豆帅气药散无形之寒,随槟榔下出肛门,川楝得巴豆迅烈之气,逐有形之湿,从小便而出,俾有形、无形之结邪一齐解散而病根拔矣。

3.《成方便读》:方中乌药、木香辛温香烈,善行善散,能上能下,以宣气中之滞;茴香暖下而祛寒,良姜温中而止痛;青皮入肝破气;槟榔导积下行。其妙用在巴豆与川楝二味同炒,去巴豆不用,但取其荡涤攻坚刚猛直前之性味,同川楝入肝,导之下行,又不欲其直下之意。一如用兵之法:巴、楝钦点之上将也,青、槟前导之先锋也,乌药、茴香为偏稗之将,茴香、良姜为守营之官。立方之神,真战无不克也。

4.《方剂学》(五版教材):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药;配入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一派辛温芳香之品,行气散结,祛寒除湿,以加强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力,共为臣药;更以槟榔直达下焦,行气化滞破坚;以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减去川楝子之寒,又能增强其行气散结之功,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寒凝得散,气滞得疏,肝络和调,则疝痛自愈。

6.8 摘录

《医学发明》卷三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2.
  3. ^ [3]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89.
  4. ^ [4]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87.
  5. ^ [5]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 [6]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87-388.
  7. ^ [7]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88.
  8. ^ [8]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88-38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