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眼

目录

1 拼音

qì yǎn

2 病证名·气眼

气眼为病证名[1]。多由郁怒伤肝而起[1]。《银海精微》:“眼昏而泪,胞肿而软,上壅朦胧,酸涩微赤,是谓之气眼”。治宜疏肝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3 经穴别名·气眼

气眼为经穴别名,即乳根[2]

穴位乳根
汉语拼音Rugen
罗马拼音Juken
美国英译名Breast Base
各国代号中国ST18
日本18
法国莫兰特氏E18
富耶氏E18
德国M18
英国S18
美国St18

乳根为经穴名(Rǔgēn ST18)[3]。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3]。乳指乳头,根即根部,穴在乳房根部,故名乳根[3]。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

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

3.1 别名

薜息(《备急千金要方》),气眼[3],胸薛[3]

3.2 出处

《针灸甲乙经》: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3.3 穴名解

乳指乳头,根即根部,穴在乳房根部,故名乳根[3]

乳,指乳房。根,指根底。穴当乳房下缘,以其所居位置而命名。[3]

3.4 所属部位

[4]

3.5 乳根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乳根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5][6]

乳根位子胸部,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6]

乳根位于胸部,在第五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4寸处[7]

乳根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乳根穴的位置

乳根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乳根穴的位置(肌肉)

乳根穴的位置(骨骼、内脏)

3.6 取法

仰卧位,乳头直下,在第五肋间隙中取穴。

乳根位子胸部,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7]

仰卧位,男性在乳头下1肋,即乳中线与第5肋间隙的相交处取穴;女性在乳房根部弧线中点处取穴[8]

3.7 穴位解剖

乳根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腹外斜肌、第五肋间结构。有肋间动、静脉分支及第五肋间神经分支。皮肤由第四、五、六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针经皮下组织, 至胸大肌及腹外斜肌, 前肌由胸前神经支配,后肌由肋间神经支配。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其深面,除胸内筋膜、胸膜和肺外,左侧穴位内侧有心包及其内的心脏,右侧则有膈、肝的上缘。

3.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8]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

3.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和肋间神经、动脉分布[8]

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分支及肋间动、静脉分支[8]

3.8 乳根穴的功效与作用

乳根有通乳化瘀, 宣肺利气的作用。

乳根有降逆定喘、消痈催乳的作用[8]

乳根穴位于胸部足阳明经上,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本穴位于乳房根部,有理气活血、通经下乳之功,可治疗乳房病,是治疗乳房疾患及心前区疼痛的主穴[8]

因乳根穴内对应于肺脏,又可治疗胸肺病[8]

3.9 主治病症

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

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少、胸痛、咳嗽、呃逆[8]

乳根主治胸肺、乳房等疾患:如胸痛、膺肿、咳逆、哮喘、乳痈、乳痛、乳少、呕吐、呃逆、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等[8]

现代又多用乳根治疗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等[8]

乳根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少乳,乳痈;以及肋间神经痛,乳腺炎等[8]

乳根穴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胸痛;乳汁少,乳痈,乳癖[8]

主治乳痈、乳少等症,均用灸法[8]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汁不足,乳腺炎;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臂丛神经痛。

3.10 刺灸法

3.10.1 刺法

沿肋间隙向外斜刺0.5~0.8寸,直刺0.4寸[8]

一般斜刺0.3~0.5寸[8][8],不宜深刺[8]

向外斜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乳房。

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乳房[8]

注意:不宜深刺[8],以免导致气胸[8]

3.10.2 灸法

可灸[8][8]

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注意:禁直接灸[8]

3.11 配伍

乳根配少泽、足三里,治产后乳汁不足[8]

乳根配少泽、足三里、血海,有补益气血,化生乳汁的作用,主治产后乳汁不足。

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8]

乳根配膻中、内关,治心前区疼痛[8]

乳根配乳中、俞府,有降气化痰,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咳嗽痰哮。

3.12 研究进展

3.12.1 治疗乳腺增生

根据报道,选乳根配合屋翳、天宗、肩井等穴,呈25°向外斜刺1.5寸,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为97.32%[8]

实验研究发现,刺乳根穴可以条件反射性地引起唾液分泌[8]

3.12.2 治疗早期房颤

实验研究发现,针刺乳根穴,可使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房性早搏短期内相对减少,对早期房颤有一定的复律作用[8]

3.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胸乳下满痛,膺肿,乳根主之。乳痈,凄索寒热,痛不可按,乳根主之。

《针灸大成》:主胸下满闷,胸痛膈气,不下食,噎病,臂肿痛,乳痛,乳痈,凄惨寒痛,不可按仰,咳逆,霍乱转筋,四厥。

《医宗金鉴》:主治胸前肿,乳痈,小儿龟胸等证。

《席弘赋》:但向乳根二肋间,又治妇人生产难。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5.
  2.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43.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2.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73.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7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