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泣

目录

1 拼音

lín qì

2 英文参考

Head Falling Tears

Head-Linq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óulínqì GB15[中国针灸学词典]

Zílínqì GB41[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临泣为经穴名。有二:一为头临泣,一为足临泣。[1]

4 头临泣·临泣

头临泣为经穴名(Tóulínqì GB15)。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头:头部;临:治理;泣,泪水。穴在头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泪水,故名。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正坐仰靠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有清脑明目、宣通鼻窍的作用。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癫痫、中风昏迷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2]

5 足临泣·临泣

足临泣为经穴名(Zílínqì GB4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原名临泣。《圣济总录》始名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输穴,五行属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足:足部;临:治理;泣:泪水,目之所出。穴在足部,善治眼疾,故名。位于足背,第四、五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五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伸足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四骨间背侧肌和第三骨间足底肌(第四与第五跖骨之间)。有清泄肝胆、通调带脉的作用。主治头目、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胁肋痛、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结膜炎、泪囊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颈淋巴结结核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3]

足临泣[3]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08.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9.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4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