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虫病

目录

1 拼音

jiǔ chóng bìng

2 概述

九虫病是指各种人体寄生虫病的统称,指伏虫、蛔虫、白虫、肉虫、肺虫、胃虫、弱虫、赤虫、蛲虫等九种虫病[1]。出自《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证治准绳·杂病》:“九虫皆由脏腑不实,脾胃皆虚,杂食生冷甘肥油腻盐藏等物,节宣不时,腐败停滞,所以发动。又有神志不舒,精魄失守,及五脏劳热,又病余毒气血积郁而生,或食瓜果,与畜兽内脏遗留诸虫子类而生。”治宜驱虫、健脾。

3 伏虫病·九虫病

伏虫病为病名,即九虫病之一。《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九虫者,一曰伏虫。”多因脾胃虚弱,湿热虫蚀所致。症见困倦少食,腹痛腹泻,甚则面黄浮肿,体力锐减,或不食,羸瘦,或异嗜茶叶、生米、草纸等。治宜健脾杀虫。方用伐木丸、黄病绛矾丸、化虫丸等。本病类似钩虫病。[2]

4 蛔虫病·九虫病

蛔虫病为病名,又名蚘、长虫、蚘虫。状如蚯蚓,寄生在小肠内。静止时无自觉症状。在初期或有发热、咳嗽。肠蛔虫病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流涎,腹痛,易激怒,梦惊,夜间磨牙,鼻痒,偶有惊厥等症。蛔虫具有一种钻入各种孔道的特性,当肠内发生某些对蛔虫生活不良的条件时,其活动的能力增加,扰动时腹痛阵发,如虫多可引起肠梗阻,窜入胆道,可引起胆道蛔虫症。治疗以驱蛔虫为主。宜用乌梅丸。胆道蛔虫症,治宜先安后驱;肠梗阻则应配合通利腑气,当蛔虫驱去以后,再予健脾。驱虫用使君子、苦楝根皮等;健脾用异功散加减[3]

5 白虫病·九虫病

白虫病为病名,即寸白虫病[4]。《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食生肉,……变成白虫。”《备急千金要方·九虫》:“三曰白虫,长一寸。……白虫相生,子孙转多,其母转大,长至四、五丈,亦能杀人。”

6 肉虫病·九虫病

肉虫病为病名,即九虫病之一。一名肝虫病[5]。《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肉虫,状如烂杏。……令人烦满。”

7 肺虫病·九虫病

肺虫病为病证名,即九虫病之一[6]。见《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普济本事方·诸虫飞尸鬼疰》:“肺虫如蚕……惟肺虫为急,肺虫居肺叶之内,蚀入肺系,故成瘵疾,咯血声嘶,药所不到,治之为难。”本病与肺吸虫病相类似。

8 胃虫病·九虫病

胃虫病为病证名,即九虫病之一[7]。《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胃虫,状如虾蟇。……依肠胃之间。若府藏气实,则不为害;若虚,则能侵蚀,随其虫之动,而能变成诸患也。”《东医宝鉴·虫》:“六日胃虫,状如蝦蟆,令人呕吐,哕逆,嘈杂,爱吃泥炭、生米、茶、盐、姜、椒等物。”

9 弱虫病·九虫病

弱虫病为病证名,即九虫病之一。又名膈虫病[8]。《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弱虫,状如瓜瓣。”其症令人多唾。

10 赤虫病·九虫病

赤虫病为病证名,即九虫病之一。《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赤虫状如生肉,动则肠鸣。”或更见腹泻,便脓血等。治宜攻积杀虫为主。方用追虫丸、芜荑散等[9]

11 蛲虫病·九虫病

蛲虫病为病名。蛲虫为九虫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二:“夫小儿蛲虫者,此是九虫内之一虫也。形甚细小,如今之蜗虫状,亦因脏腑虚弱而致发。”其虫寄生于肠下,晚间爬出肛门产卵,而致肛门奇痒。病久长期抓痒而致肛门周围炎症、湿疹,并有面色萎黄,易怒,嗜食指甲等。治以杀虫止痒为主。内服可用苦楝根皮、百部、榧子煎剂;外治可用韭菜煎汤每晚洗肛,或用大蒜打烂成泥状,加菜油涂拭肛门周围。肛门湿疹,可用青黛散调黄连油膏外敷[10]

12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7.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1.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7.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7.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82.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1.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08.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4.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