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角地榆丸

目录

1 拼音

huái jiǎo dì yú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Huaijiao Diyu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2056-95

2.3 处方

槐角(炒) 200g 枳壳(炒) 100g 地榆(炭) 100g 栀子(炒) 100g 地黄 100g 白芍(酒炒) 100g 荆芥 100g 椿皮(炒) 100g 黄芩 100g

2.4 制法

以上九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140~ 160g制成 大蜜丸,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苦。

2.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种皮栅状细胞1列,无色或淡棕色。纤维细长, 微弯曲,壁稍厚非木化。含糊化淀粉粒的薄壁细胞单个散离破碎,无色,呈类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0~102μm。种皮石细胞黄色或淡棕色,多破碎,完整者长多角 形、长方形或形状不规则,壁厚,有大的圆形纹孔,胞腔棕红色。纤维淡黄色,梭形, 壁稍厚,孔沟细。薄壁组织灰棕色至黑棕色,细胞多皱缩,内含棕色核状物。

2.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8页)。

2.8 功能与主治

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用于大便下血,大肠积热,痔疮肿痛。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2.10 注意

忌辛辣食物。

2.11 规格

每丸重 10g

2.12 贮藏

密封。

3 槐角地榆丸说明书

3.1 药品类型

中药

3.2 药品名称

槐角地榆丸

3.3 药品汉语拼音

3.4 药品英文名称

3.5 成份

3.6 性状

3.7 作用类别

3.8 适应症/功能主治

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用于大肠积热,痔疮肿痛。

3.9 规格

每丸重10克

3.10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3.11 禁忌

3.12 不良反应

3.13 注意事项

1.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孕妇慎用。

3.痔疮便血呈喷射状、全身虚弱者应去医院就诊。

4.未明确诊断的便血,粘液血便患者应去医院就诊。

5.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6.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7.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15 药理作用

3.16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4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

4.1 方名

槐角地榆丸

4.2 别名

地榆丸

4.3 组成

槐角8两,防风4两,黄柏6两,当归4两,大艽4两,枳壳4两,地榆炭4两,山栀4两,熟军4两,黄连2两,生地4两,黄芩4两。

4.4 功效

清热凉血。

4.5 主治

肠风便血,大肠积热,络脉受伤,先血后便,痔疮下血,痔疮破裂,淋漓下血,搔痒难堪,疼痛异常。

4.6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米汤或开白水送下。

4.7 制备方法

上共为细末,蜜丸2钱重。

4.8 用药禁忌

忌食辛辣。

5 《外科大成》卷二

5.1 方名

槐角地榆丸

5.2 组成

槐角4两(炒黄),地榆(炒黑)2两,地黄(炒焦)2两,黄芩(炒)2两,荆芥(炒)2两,枳壳1两5钱,归尾1两。

5.3 主治

痔漏肿痛出血。

5.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空心白滚汤送下,1日2次。

5.5 制备方法

上共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6 用药禁忌

忌煎炒热物。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